当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科技、互联网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趋势。
▲ 云冈石窟科技博物馆
博物馆创新 · 科技篇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也印证了科技将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助力。
● 第一,“手机中的博物馆记忆”活动将会评选出十个视频,并在主会场将进行集中展示,推荐给全国观众。
● 第二,现场将公布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单位并颁发证书;
● 第三,现场公布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并颁牌。
● 第四,国家文物局将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文物监管、文化推广和公众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 第五,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将在5·18当天上线全国数字博物馆地图一期,放上一千多家博物馆精确POI点信息,并实现AI技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应用。
博物馆+科技发展前景
当下,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科技、互联网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趋势。
2017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文博+科技——博物馆未来之路”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从政策、研发、技术、应用、互联网五方面共同解读了“文博+科技”未来发展前景。
● 科技改变博物馆面貌
▲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近20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同步上升,提升展览、服务、运行的系统化建设成果显著。
但是,不管是从藏品资源、藏品管理数字化建设到展览多媒体展示,还是从文博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到专用业务系统,整体发展结果虽然喜人,却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我国众多博物馆运用科学技术在地上和水下考古发掘,在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重大的突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推的工具,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未来之路。
而人工智能在未来将改变博物馆展示导览方式,为博物馆个性化、知识化、互动化提供技术支撑,当下比较热门的AR、V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和宣传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吸引力,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观众对文物、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新时期,博物馆科技化更需要技术和内容两方面创新,博物馆从业者也需要对博物馆建设与运行基本规律有所认识,更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想、扎实做。此外,还需要借鉴国外知名博物馆在此方面好的做法,不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还原文物曾经的鲜活与生动
▲ 游客亲身感受博物馆数字化
博物馆被赋予着科学、教育、收藏、知识等人文意义。
合理利用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需要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虽然文物是‘死’的,但如果加上数字技术,它就可以完全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一般来说,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有四个层面:
● 文物考古信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 二维纹理、三维几何信息数字化保存、展示;
● 文物虚拟修复、展示、研究;
● 文物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数字博物馆中,借助数字技术以物理和非物理的信息表现方式,从感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可以使文物可观、可鉴、可触、可知、可玩,能够还原文物在历史现场中曾经的鲜活与生动。
首都博物馆曾开启了一场“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特展现场VR技术一显身手,将那一时期的建筑及大量文物进行科学复原,向观众生动地展示了妇好墓的建筑构造以及下葬的全过程。
中国测绘科技馆借助数字技术与实体沙盘,把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来给观众讲解。
天水民俗博物馆则使用异形投影技术,在模型上依次幻化出不同角色的秦腔戏剧脸谱图案,观众还可以DIY戏剧脸谱并打印出来作为留念。
● 互联网思维助力文博开发
▲ 大足石刻博物馆
从文化资源中探索、发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博物馆行业的优势和职责所在。
博物馆行业借助科技手段展现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以VR、AR、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智慧博物馆新形态正在形成。
“文博+科技”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互联网思维最大的启发在于注重新业态下观念的转变。与互联网跨界融合之后,文博资源扮演的是优质原创IP的角色,要继续深入挖掘文博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技术、营销等手段发展“体验经济”。
在互联网环境下,博物馆的内容与公众社会存在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博物馆不仅可以在现实中创办展览,也可以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创办展览,供观众欣赏、参观。
博物馆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如何在未来帮助博物馆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如何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有趣?
● 查阅文档
▲ 数字博物馆截图
21世纪正处于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对博物馆管理大规模的数据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将通过标记、分类和在馆内以及馆际之间建立联系,视觉识别算法也将大大释放图片收集的潜力。
在美国,克林顿总统博物馆的邮件数量尚在可管理范围之内,但奥巴马总统的博物馆则包含10亿封以上的邮件,人工智能便成为管理如此大量级文件的唯一可行方法。
随着文档数量增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有利于于博物馆的方式追踪和解释数量惊人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区分虚假信息和辨认伪造文件,加强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信息的真实性。
● 管理有趣的展品
▲ 航运博物馆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博物馆馆长把一些有趣的收藏放在一起,这些展品组合对大家来说都是前所未见的。
挪威国家博物馆正在试验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馆内收藏。
机器视觉增加了元数据以识别和标记图像,机器根据“脱离情境的捕捉和凝视”技术呈现信息原貌,不同于人类逻辑,此算法所产生的连接出乎意料,区别于人类思维,妙趣横生。
● 让历史说话
▲ 博物馆虚拟化
人工智能中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应该是将科幻小说中的内容变成现实,即机器在通信方面的智能化和个性化(请参考电影《她》)。
历史上无数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某一天,人工智能将会让这些历史人物的作品“活起来”。
在博物馆人工智能的开发中,可以根据历史名人已经发表的文章、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制作历史人物的聊天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与博物馆内的参观者互动,也可以走出馆外,将历史传递给任何人。
● 人工智能创新大放异彩
▲ 数字化博物馆游乐空间
随着AI在众多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项技术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博物馆中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展出了众多大众感兴趣的物品,比如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人工智能防御系统、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等。
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也早已开始应用人工智能。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于2017年9月举办了一个名为“国防创新: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挑战”的展览,该展览的特色是展示“首个专门设计的人工智能网络防御系统,保护关联性和脆弱性日益增加的设备免受黑客攻击“。
在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举办的“机器人与超越”展览上,邀请了参观者参观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了解麻省理工学院在医学、水下探索、娱乐等方面取得惊人进展的幕后故事。
● 做好博物馆参观者的助手
▲ 博物馆AR
所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将人力从自动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博物馆也不例外。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参观者可以立即从博物馆的馆藏、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答案,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预订门票和计划访问,无需在博物馆现场等待购票。
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博物馆分析数据,改善游客体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在未来无需人工智能专家,只用一个简单的插件应用程序就能帮助博物馆增强博物馆的商业实践。
● 博物馆不仅是玻璃窗口
▲ 深圳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是文化和历史得以保障和传播的神圣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会过时。恰恰相反,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技术博物馆只会更加光彩夺目。
无论你是喜欢古人类化石还是喜欢早期的电话,如果技术应用正确,创新就会改变现在透过玻璃窗口欣赏古董的观赏模式,提高博物馆展品与游客的关联度。
而且人工智能的技术也将辅助博物馆展品,让展品“自己说话”。
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经验
●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信息化建设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曾以“创新应变,以人为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展开介绍了该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主要包括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技术不断完善博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智慧安防平台,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的测绘等内容。采用多种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业务水平和观众服务水平。
● 广东省博物馆:项目管理系统与实践
广东省博物馆曾以“广东省博物馆项目管理系统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该馆的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与设计思路。
广东省博物馆的建设是基于共享式的业务框架,汇聚平台上的关于人、财、物、数据等资源,如展览、活动、研究、文保、工程、培训等。以项目的目标管理,里程碑设定、信息管理的新型组织模式为需求的业务导向,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博物馆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流程化、一体化的业务管理机制。
广东省博物馆将自身的业务框架管理系统分为了创造性业务和基础性业务两部分。涵盖了项目管理、门户网站、藏品中心、数字资源、观众中心、审核中心、权限中心、预算中心、人力资源、预约中心、销售中心、数字中心、APP等内容。
该业务框架管理系统运行之后,改进和优化了博物馆整体运营模式,使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数据的规范化得到保证,同时也可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灵活快速地适应的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 南京博物院:创建智慧博物馆平台
南京博物院曾以“走进智慧博物馆”为主题对智慧博物馆建设与运营进行了探讨。
智慧博物馆是一种“遵循“感知——学习——判断——执行”的智慧体原则,提出了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建立起精细化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基于人工智能而建立的智慧博物馆可以在重复执行、有规律变化、需要快速响应的工作环境中代替人类的管理者。
因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需求包括藏品征集和保护利用,陈列展览与公众服务,科学研究与文物保护三方面内容,智慧博物馆的应用便可借助智慧博物馆平台,在获取观众性别、年龄、来源地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如轨迹跟踪讲解等个性化服务。
对于管理者,可根据观众大数据,集合展览数量判断展览与观众相关度,日期与观众关联度等信息。也可以根据环境感知数据预警藏品生存状态、判断观众行为模式等对工作进行动态调整。
对于研究者,可根据观众数据、保护数据、藏品数据等信息洞察别管社会服务的方向,预判藏品保护方式。也可以根据研究数据、管理数据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人员与设备状态等。
● 西柏坡纪念馆:AR智能系统运用
西柏坡纪念馆曾以“让前沿科技拥抱红色文化”为主题介绍了该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及AR智能导览系统。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门户网站、自动化办公平台、720度全景游览系统、微信公众号等内容,AR智能导览系统使AR(增强现实)技术与传统导览模式相结合,通过构建虚拟“红军小战士”全程讲解的形式引导观众参观,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 北京自然博物馆: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
北京自然博物馆曾为“基于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分享了该管的信息化建设。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一直以观众需求、管理者需求为导向,以为公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来开展信息化工作。该馆的藏品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是根据业务的特点、流程开发一套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在该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可通过15个子系统实现藏品从征集入库到提取使用再到研究数字化采集、鉴定修复等业务全流程的跟踪管理,可以实时反映藏品管理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有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会员俱乐部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信息管理系统、展厅维护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库信息管理系统等。
该套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了内部工作流程,进一步整合了内部数据资源,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 上海大学:馆校合作推动文博信息化
上海大学曾以“文博信息化宜加强馆校合作”为主题,提出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虚拟修复与重现,使珍贵脆弱的文物实现变相永生的观点。
信息技术将改变观众与博物馆的接触和互动方式。
文博行业应该顺应和追踪信息化大趋势,采纳新技术手段,但却不必始终紧盯尖端前沿技术。
文博信息化不会改变文博事业“以物为根”“以人为本”的特点,而是有利于更好地承担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使命。
学校是重要的科研单位,全世界一半的科研成果是诞生在高校,同时它也是主要的教学机构,与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承担的教育、传播职能可以无缝衔接。
现在大学都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与文博系统天然亲近,在国际文博资源日益开放趋势下,馆校结合已成为推进我国信息化的重要趋势。
● 案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人工智能应用
秦始皇帝陵是我国最为著名的遗址,秦陵博物院已经成为中华文明象征符号。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拥有庞大的用户和强大的技术力量。
2017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百度启动并发布了“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和“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两大战略合作工程,游客通过手机百度AR功能扫描相关触发物就可以“唤醒”秦始皇帝陵下沉睡的秦兵马俑军团。
● 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
“200亿像素360度全景兵马俑坑展示”采用了矩阵全景技术,收录了兵马俑的一号坑和三号坑的高精度全景图资料。
“矩阵全景”技术是通过拍摄不低于1000张的图片,后期通过计算机处理将1000幅3500万像素的图片拼接成一幅200亿像素的超大图片,这种“极客精神”将兵马俑一号坑内的所有遗迹进行“毫米级”重现,相当于在距离100米以外的地方就可看清兵马俑身上盔甲的纹路。
● 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
▲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
“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利用AR技术,主要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铜车马三处进行“交互复原”。
游客通过手机百度AR功能扫描兵马俑二号坑“平面布局图”“跪射俑灯箱”“铜车马结构图”三个触发物,就可以亲眼看到“活起来”的兵马俑等文物。
扫描“平面布局图”之后,屏幕中根据“战车、鞍马、战马、陶俑”四种分类色块,触碰相应色块,就会出现相应陶俑三维模型,俑坑不同区域都有生动的动态效果呈现,可以让让游客看到“活灵活现“的兵马俑,再现千年前军事盛况;
扫描“跪射俑灯箱”,点击跪射俑头部,原本没有色彩的兵马俑头部就会开始上色,还原2000年前能工巧匠刚制作完工时的兵俑模型;
▲ 跪射俑灯箱AR复原
扫描“铜车马结构图”之后,手机端呈现出来的是清晰的铜车马的解构画面,随后各个零件快速合成完成铜车马三维模型,让游客深入了解铜车马精细的结构和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
在后续合作中,双方还会对各现实俑坑场景进行复原以及演绎,包括秦俑复活语音交互讲解、战争场景复原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历史文物和资料进行开发设计、包装、传播,呈现出更加生动、直观的历史多媒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