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球理念下的智慧博物馆
随着“智慧地球”观念出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方式,不断地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世界正变得“互联化”,物联网与现在已经形成并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可以充分互联,从而实现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全面互联网络,系统和物体可以相互交流、访问。在这样一个全面互联的网络基础上,世界就具备了智慧的基础,而所有的事物都能变得“智能化”。新的计算模式能处理海量的终端设备和传感器,并把它们与强大的后台系统连接起来,所有的物件将变得更加智能。
“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并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在智慧化建设体系的框架下,人类通过相互连接的体系,利用众多来源所提供的丰富的实时信息,作出更明智的判断,从而作出有利的决策。这就需要设计新的流程需求、开发新的业务关联,将原有系统以数据关联模式串联起来,实现在信息驱动下由动态流程支持的、灵活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动态流程架构以数据为依据,降低了系统整体改变的盲目性风险,具有智能和安全的特性,并能够以灵活、动态的方式与当前的业务环境相融合。
中国的博物馆经过三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从基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到观众信息服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大型博物馆从多方面开展了信息化应用工作,尤其是在为观众服务方面更是大量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博物馆慢慢摆脱了传统的展品静态展示模式。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大力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促使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变革博物馆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模式,使原先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馆进入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在智慧博物馆模式中,博物馆的管理、运营、服务等功能在信息驱动下,以博物馆核心系统为对象,使得核心系统内部的相关物件之间、各核心系统之间产生有利于整体正向发展的推动力;同时,通过大量的信息汇聚、整合、分析,使管理者获知有可能的发展态势,并将这种判断通过实践检验证实后,形成系统的新行为规则。
智慧博物馆核心系统
(一)建筑/设备系统
博物馆建筑应满足博物馆藏品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需要,同时应满足观众教育、服务,以及馆舍运营、管理等功能的需要。一般而言,博物馆建筑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藏品库分区,技术工作分区和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互有联系,如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博物馆建筑为博物馆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条件,但要切实实现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环境控制,还有赖于各类设备的部署与运行。博物馆建筑设备包括给排水系统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及设备、暖通与空调系统及设备、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及设备、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以及与藏品保护、科学实验等博物馆日常业务工作开展密切相关的专用技术设备等。在地震多发地区,还需要设置博物馆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监测系统。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技防)是保障博物馆中藏品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技术。因此,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的设立原则是建立起纵深防护体系,根据被防护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对整个防范区域实施由外到里或由里到外、层层设防的防护措施,设立有周界、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的防护体系,目的是延迟、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安防对象从单一的藏品扩展到了观众,不仅要保障藏品的安全,还要尽可能地保证观众的安全。
以上这些系统是建筑与建筑中的人和物产生联系的桥梁,与建筑的形式、功能划分、空间设置密切相关,与人和物在建筑中活动的方式、对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目前全国尚无一家博物馆能做到各个展柜中的微环境能由暖通自动化控制系统统一管理,在博物馆馆舍建设时,展览形式的设计和施工大大滞后于建筑和机电设备的设计与施工。
在智慧博物馆体系中,建筑/设备系统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并且这些数据每天会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藏品保管/展示、文物保护、观众的变化与感受。
(二)业务系统
虽然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的重要业务,但目前国内各家博物馆信息化应用水平极低,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鉴定方式还停留在人为判断阶段,对征集对象的所有认知都以专家脑海中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以专家的经验、喜好、擅长为依靠,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强大的存储、计算和传输能力,全面、准确、快速地整合已有相关数据,为人脑的判断提供有效的帮助。
藏品保管过程的本质就是藏品的完善和信息的提取、藏品信息与藏品本体的核对。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肇始就源于藏品的管理,目前各大型博物馆均建立有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也是通过这样的系统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逐步掌握了全国的文化遗产数据。
藏品的技术保护包括修复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其中预防性保护包含了清除保存环境对藏品的累积性侵害,如温湿度的变化、光线照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对环境的监控数据是决定环境调控的基本依据,是藏品日常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基石。经过保护处理的藏品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大量的物理、化学手段应用于藏品保护之中,各项数据指标、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对比分析,能够起到纠正错误认识、改进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水平的作用。
围绕藏品的研究是博物馆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展览的基础工作,通过相关研究明确藏品所反映的所处时代的各种状态,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的、有序的、和藏品本体相配合的展览呈现给观众。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看来,研究需要数据资源的服务,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等都可以为研究提供便捷的数据支撑,研究的成果也可以被采集存储起来,成为今后各项应用的支撑基础。
信息社会中传播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自媒体形式的出现和普及,传播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多维,不仅影响着接收者,也影响着发布者。展览是博物馆中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数据源,集合了展览纲要、藏品信息、研究信息、策展思路、观众分析、资金预算、建筑空间布局、形式设计、宣传方案等多种信息,因此,展览信息管理系统是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观众系统
观众是博物馆服务的主体,现在随着博物馆行业观念的转变,观众服务日益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观众服务附着了许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应用:领售票系统、观众流量统计分析系统、观众聚集量检测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舒适性空调智能化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导览与咨询服务系统、商品销售服务系统、博物馆活动参与系统、展览共创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紧急救治服务系统等等。
(四)数据通信系统
在智慧博物馆体系中数据通信系统是整体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生命线,通过传输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独立的信息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标准与规则的约束下,让用户共享数据资源。为了保障数据能够顺利传输和共享,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和维护体系。
(五)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交互语言系统、问题系统、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等,为决策者提供需要的数据和背景资料,筛选、比对、识别呈现出来的问题,协助判明决策的目标,提供各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以优选的方式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智慧博物馆体系中,决策支持系统是对“智慧”最集中的表现,在这个系统中要综合处理文物数据、保护数据、研究数据、观众数据、管理数据和社会数据。在物与物的关系中,一个物的变化数据通过在知识库、规则库中的比对、判断,可以调动执行机构自动触发对另一个物的变化。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的变化所产生的数据可以成为人的行为依据;人的行为对物所施加的影响,能够以数据方式传递到知识库、规则库中,通过符合性对比分析得出行为恰当与否的判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决策支持系统决定了协同的方式和融合的程度。为了最终实现所有知识、规则的统一利用,达到智慧型运作的目的,还必须建立起标准、规范体系,在统一模式下约束数据的产出、传输、存储、处理、利用方式。
智慧博物馆建设
围绕着智慧博物馆的核心系统,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开展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智慧博物馆要解决的是博物馆中物和物、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互动问题。考古遗址中往往集中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的文物,而这些文物进入博物馆库房后就被分置于不同的库房,因此需要有信息技术将这些文物连接起来,提供给研究人员或观众,以展示全面的历史信息。观众在参观时,一般只能看到简单的介绍,对展品的理解往往依靠展板的信息,很难完全看懂展览,因此博物馆需要将与展品相关的信息连接起来,以各种方式提供给观众。这些都是智慧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智慧博物馆”是改变博物馆粗放经营的现状,使之进步到精细化管理的阶段的有效手段,也是令博物馆脱胎换骨的一次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