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量VR内容创业公司都在寻找一个内容分发渠道,而玖的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找到了内容盈利之路,同时呼唤与CP的结合。玖的是怎么做的呢,本次亿欧采访了广州玖的董事长梁应滔先生,看他如何实现VR商业化。
玖的基本情况
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的)成立于2014年6月,整个公司大约450人,公司以广州为大本营,同时在中山、北京、济南、西安甚至美国洛杉矶也有分布,2015年至今,在全球50个国家,通过加盟的形式开了3000多家线下体验店,其中国内2800家,国外200-300家。2015年公司营收达1.8个亿,包括1.6个亿的VR产品收益,以及两千万的类VR产品收益。
董事长梁应滔,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VR是如今最受关注的前沿科技之一,梁应滔早早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并找到了商业化道路。
玖的VR是全球第一个进行VR商业化落地的产品,从涉足VR产品起,玖的就已经开始盈利,玖的的产品出发点就是商业化、落地、正循环,所有的项目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成效和正回报。
融资情况
2015年,获得了广东省文投产业基金千万级投资,梁应滔表示具体金额会在近期的下一轮融资透露。
VR商业化市场很明朗,前景乐观
对于VR市场现状,梁应滔很乐观。他从产业和行业、B端到C端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
第一,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他认为商业化的路很清晰,玖的线下店从2015年至今有2000万人次的观看,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掌握了消费者的喜好;同时,各行各业的人体验后,会思考如何将VR应用到自身的领域,目前已有200多个行业与梁应韬进行了交流,大概10个领域已经结合了VR,VR应用之路很明确。
第二,从B端到C端的角度,梁应滔去年认为大概5年后才能启动C端,今年则认为2-3年内可以启动。这些设想的依据是已有的大数据分析、国际巨头对VR 的投入以及外围硬件的发展。
作为线下体验馆的肇始者,梁应滔分享道,有以下三种类型的线下店:
第一种是1.0版本,2015年3月18日,玖的创造了广为人知的“蛋壳”,产品出来后的五个月内,没有竞争者跟风进场,甚至有不看好的声音,梁应滔认为目前市场上没有一款VR产品是真正流行的,除了“蛋壳”。在VR大热时,玖的3000多家店的体验用户高达2000多万;
第二种是2.0版本,即迷你VR综合乐园,以一家完整的店落地。如玖的在CJ展会上的“意度空间”,180平方空间4天内接待了1.2万人次。下一步玖的计划开一部分直营店,采用加盟和连营的形式继续布局线下;
第三种是3.0版本,目前正在规划中,梁应滔表示还不能透露,这一版本跳跃性比较大,创新性也比较强,尚在内部尝试中。
玖的线下店的一个创新的盈利模式是按播放内容次数收费,即B端客户(线下加盟体验店店主)除了负担设备费用,还要跟玖的进行票房分成。也就是说,B端客户花十几万购买玖的设备,每次体验收取C端消费者30元,同时要付给玖的2元内容IP费。目前玖的每个月能做到100万人次的体验,大约200万的收入。玖的将这一模式贯彻实施了下去。梁应滔告诉亿欧记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养活内容团队200多人,而且使得VR内容得到了反馈。让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选择分发放平台时,有数据参考和收益预期,跟IP合作,也有一定的收费系统。
梁应滔认为现在C端的变现渠道还没有完全启动,目前,玖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变现渠道,可以帮助CP撑过“冬天”。
成功源于足够了解消费者
玖的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梁应滔透露,核心有三点。第一,玖的进入行业早,是VR线下商业的龙头企业;第二,打通全产业链;第三,落地能力强,由于很清楚终端消费者需要什么,玖的采用TO C的方式开发产品。
梁应滔告诉亿欧记者,玖的的定位经历了从流行娱乐到流行娱乐文化科技的转变。没有用户粘性的时候,流行娱乐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年半。玖的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定义,平均半年收回成本,半年赚钱,半年更新产品内容。在初级消费、中级消费、高级消费等阶段一步步抓住消费者,引导冲动消费,同时付费群体消费时反馈的产品数据信息是有效的,为玖的的发展带来了正循环。VR内容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玖的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内部内容团队的制作、优秀的内容制作初创公司、国外优质内容等。
面对越来越多的行业、大佬等布局VR,梁应滔认为这是机遇,互联网大佬优势在于线上,VR与普通互联网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互联网产品倾向于update,而VR行业存在很多硬件,需要软硬结合。他认为大佬的参与反而迅速将这个产业扩大了,VR产业是个万亿级的市场,可以容纳很多领域的公司共存,只要找准自己在棋盘上的点,就能成为产业的一份子。
梁应滔认为目前玖的的不足在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实操距离预想还有一定距离,人才的积累、团队的磨合需要时间,VR领域体量太大,未来可走的路太多,现在必须沉下来,选择能长久发展的路。
在谈及玖的的战略目标时,梁应滔告诉亿欧记者,首先,今年要实现营收翻番,扩大单体店面积(600-1000平方),线下店的数量尽快达到6000家;其次,建立好特殊渠道的分发平台;最后,用内容加强消费者粘性,减轻硬件更新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