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展项介绍 |
首个数字展览即端门数字馆的常设展,以“故宫是座博物馆”为主题,分为三部分,包括讲述“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的数字沙盘展示区;以数字形式与观众零距离互动的“紫禁集萃·故宫藏珍”数字文物互动区;让观众感受紫禁城建筑魅力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虚拟现实剧场。希望观众在数字世界里与故宫亲密接触,了解“故宫是什么”、“故宫有什么”、“来故宫看什么”。 |
数字沙盘
位于端门数字馆的正中,由北侧LED大屏(26平方米)、地面LED大屏(44平方米),以及东西两侧各5扇“数字大门”(20台投影机投射在通电膜上)构成。通过综合调度4块大型展示屏,以故宫博物院高精度全景建筑三维模型为基础,辅以高清视频和交互演示,以形象直观的“数字立体地图”进行“数字导览”,向观众介绍紫禁城肇建、故宫博物院成立、今日故宫博物院概况、展览导引等全景信息。
|
数字书法台-临摹兰亭序
通过3块高清屏幕模拟“曲水流觞”的溪流,观众点击靠近岸边的漆器“觞杯”,面前的surface平板上就随机打开兰亭序中的一个或一组文字,用带有压感的笔模拟毛笔进行书写,自己写的字就会融入到原作中,可以跟古人原作进行对比。 |
数字绘画——写生珍禽图
黄荃《写生珍禽图》为五代宫廷绘画大师黄荃唯一可信的传世作品,其上描绘的二十四只栩栩如生的禽鸟昆虫,其逼真的造型与精妙的绘画技法令人惊叹。本展项通过数字高清影像让观众看清作者用笔的笔触毫末,了解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故事,而且,让画作中的飞禽昆虫“活起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再现了鸟虫的动作、声音,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该作品“鲜活如生”的特点,在趣味交互中深入理解藏品的价值。 |
数字长卷——故宫名画记
该项目是“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一部分,与故宫官方网站“名画记”、App等多种形式一起,共同实现书画作品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多角度解读和展示。本项目采用3台高清投影机,拼合出8×2米的超大屏幕,首次展示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通过导引员的互动,还能放大看清其中40余个局部,在“石渠宝笈特展”中看不过瘾的观众,还有机会和这幅名作更亲密地接触。 |
数字多宝阁
以9列2排共18块高清屏幕组成,精选近百件故宫典藏器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构建一个虚拟的“多宝阁”。其中约50件文物可以伸手触摸、缩放,观看细节,还有7件文物,利用多媒体方式向观众进一步详细解读其中的信息。用最简单的技术,最大限度真实还原文物本体,“可以摸文物”的“数字多宝阁”让观众与文物更亲近。 |
数字宫廷原状——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之西暖阁,面积仅8平方米,还被槅扇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因乾隆皇帝收藏、欣赏三件稀世法书珍品并衍生出三希堂法帖,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以其局促空间映射“内圣外王”心态而意味深长。但由于面积狭小难以开放,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张望。本项目首次尝试利用高清投影系统构建起三面包裹的沉浸式立体虚拟环境,高度仿真模拟三希堂,使观众身临其境地“零距离”欣赏宫廷原状陈设,感受宫殿室内空间。该项目今后将用于展示同类室内环境,解决文物保护和观众欣赏的矛盾,让观众“走进”故宫不开放的精彩建筑空间。 |
数字宫廷织绣
故宫院藏织绣18万余件,工艺非常精湛,其中部分藏品色彩保存极为完好,令人叹为观止。数字宫廷织绣项目选取其中“织绣画”的类别,3块屏幕各自选取2件珍贵织绣藏品,让观众看清珍贵藏品的精微细节,看懂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并“看到”织物中蕴含的“织”、“绣”、“织加绣”等工艺技法。每件文物中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小互动,等待观众去体验和发现。 |
数字屏风——宫廷服饰
12块高清屏幕构成“穿衣镜”,观众可以虚拟试穿皇家服饰并留影。清代宫廷服饰之美不仅在于令人赏心悦目的繁复工艺,更在于它的契合礼仪、彰显身份。数字屏风上的《清代宫廷服饰》项目包含了皇帝、后妃、小皇子以及小公主等多套服饰的试穿,实现了12屏风的人体动作识别与追踪,开通了网络通信与二维码分享功能;展示系统的交互手法简单易学,符合大众交互行为手势习惯;12屏联动即可合为一体整点报时,又可单独识别供游客试穿拍照。 |
虚拟现实剧场
故宫博物院15年来持续开展故宫古建筑数字化记录、展示的研究,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数据,研发大型虚拟现实作品,迄今已累计完成6部作品,成为《紫禁城 天子的宫殿》系列。端门数字馆虚拟现实剧场以13.5米×4.1米的超大画幅屏幕,高度沉浸的体验感向观众展示故宫古建筑的魅力,已经完成的6部节目将在此轮换播出。 |
故宫博物院15年来持续开展故宫古建筑数字化记录、展示的研究,基于高精度的三维数据,研发大型虚拟现实作品,此外,端门数字馆还开设了虚拟现实剧场,以13.5米×4.1米的超大画幅屏幕、高度沉浸的体验感向观众展示故宫古建筑的魅力,迄今已累计完成《紫禁城天子的宫殿》6部系列作品,将在此轮换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