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专题
 数字展示在线首页 > 资讯中心 > 泛华集团——特色小镇建设“融”为先

泛华集团
——特色小镇建设“融”为先

编辑:格非儿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7-12-13 7:55:59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抓手,对于如何打造特色小镇,泛华深化和总结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多年实践,提出以结算经济为核心牵引, 区域品牌塑造为重点,构建要素中心、产业聚集区、整合辐射区的“中心+园区+基地”三圈产业体系,带动区域智慧科技、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特色产业、商贸物流复合发展的“产业与市场、产业与金融、产地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三融小镇发展模式。其中 “融合”是三融小镇的关键,那么如何融合呢,我们从以下十大融合出发,推动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

  与创新模式融合

  三融小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通过轨道交通、流域治理等方式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研究如何将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真正的四化高度融合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模式,形成“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四生”有机结合,实现宜居、宜业、宜商的产业化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产城融合体系。

  多规融合

  三融小镇强调在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下的 “多规融合”,将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同时,结合解决城市实际问题、结果导向来研究投融资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比如投融资规划、重大项目策划、海绵规划,流域体系的规划、其他专项产业规划(包括智慧城市的规划)等,在政府、企业及投资方等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层面的“多规合一”,使小镇规划满足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为项目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多规融合”的系统综合规划,整合各方需求和各类规划,形成可操作能落地的规划成果,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产业与市场融合

  三融小镇注重产业与市场的融合,挖掘区域资源,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打造要素市场,以区域品牌的孵化和打造为核心,和地方政府构建行业标准,通过溯源、跟踪、认证、商标赋牌孵化对特色资源的整合、盘活和价值创新,打造能形象展示区域的总体风格和特征,由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经济支柱等要素凝聚而成,具有区域灵魂的特色产业品牌。通过地方政府、认证机构,建立区域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制定和实施纳入品牌的特色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同时对区域的特色产业在初加工、精加工、包装、储藏与运输的各个环节也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并纳入管理,提高特色产业品牌价值,有效解决市场销售及产销环节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通过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市场销售,带动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在此基础上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的“312”或“321”产业路径,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小镇产生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产业与金融融合

  三融小镇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以金融创新整合为切入点,通过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结合,充分利用产业金融,天使投资、VC、PE等投融资模式,构建小镇金融生态系统,创新金融平台产融结合,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通过盘活当地资源,使资源资产化,通过重组资产使资源资本化和证券化,系统解决城市造血机能不足的问题。

  三融小镇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入开发性金融开展产城融合的PPP,以产城融PPP解决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发展PE、VC、天使投资,创新融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以产业金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塑造三融小镇投资概念,把概念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项目集群,再把项目集群变成投资品,把投资品再落实,建立一个全民招商的氛围,创造项目孵化器,改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战略招商、项目孵化器招商。

  产业与城市融合

  三融小镇融合了产业发展和城镇生活的综合片区,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优势、山水环境的空间载体,由要素中心、产业集聚区、辐射整合基地(包括域内域外基地),通过要素中心和龙头企业面向全球整合基地,因此三融小镇是一个开放的、无边界特色产业生态系统,其中产业聚集区可以在小镇内,也可以在小镇周边,生产基地的范畴就更为广阔,可以扩展到全国范围,甚至延伸到国外。

  三融小镇的核心区主要由要素中心、认证中心、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和双创中心组成,规模一般控制在1~5平方公里,可以是存量用地的转型提升,也可以是新增用地的综合发展,是小而精、小而美、产值高、颜值高、功能聚集,具有超强的聚集辐射效应,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高地。三融小镇不但是产业和生活的空间载体,其本身也是可消费的空间综合体,满足互联网+下的体验式城镇空间要求。

  与互联网融合

  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和技术推进三融小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网促进三融小镇的特色产业生产、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及产品加工、物流等的发展,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聚集当地的特色产业及特色产品,提供产品市场和消费信息,提供品牌推广、可追溯的农产品监控体系、产品认证、金融、物流组织等服务,通过虚拟网络辐射广大消费者。

  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将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有效结合,从供给侧入手,打通区域经济及乡村、城镇、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专业要素市场-电商平台、消费者的七层结构,以全要素的、多维的系统思维,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使当地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除了带动当地及周边区域发展,逐步扩展,买全国卖全国,甚至买全球卖全球,融入全球产业链中。

  与文化融合

  三融小镇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研究地区的文脉、打通商脉,研究文象、搭建载体,寻找文化素材并加以利用,包括当地的山水环境,当地的传统和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素材,有古镇、传统的街区和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服饰,特色产品,传统美食,有非物质的戏曲、表演、节庆活动、生活方式等。三融小镇将这些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转化为小镇空间形态和功能业态,转化为居民、创客、游客的生产生活和体验活动,转化为特色优质产品和品牌。三融小镇将传统产品、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历史文化的精华,真正做到文化、文脉、文像的相互交融,提升了城市的价值和影响力。

  与山水环境融合

  三融小镇空间形态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城市的“双修”(城市修复、生态修复)为三融小镇着眼点,保持当地的山水田园格局,融入当地独有的自然山水环境中,从整体上融入海绵城市体系中,既要关注农田水利、江河湖泊、生态湿地等“城市生态圈”,又要统筹产业、环境、水源、水厂等“城市生产圈”,同时又需要兼顾城市水务、都市产业、市政道路、景观园林、城市复兴等“城市生活圈”。三融小镇的海绵城市建设包含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四生”理念下的美丽、文化创意、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商贸物流等特色复合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关联着城市水环境、水产业、水生态、水生活、水文化五大方面。向上延伸与城市功能、人文等城市内涵发展、城市复兴相连接;向下延展与市政及房建综合设计相连接;横向与金融、产业及运营相连接,纵向以技术为支撑。实现三融小镇与自然有机融合。

  高标准建设与高品质环境融合

  三融小镇是面向未来的城镇空间综合体,高标准建设、高标准服务。小镇采用智慧生态的建设标准,将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地下综合管廊等面向未来的城镇建设标准纳入小镇建设体系中。并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与周边城市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城镇内部形成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重视慢行系统及公共开放空间的构建。小镇提供托幼、学校、医院、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市民服务、公园绿地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按照当地需求,配套建设商业、商务、办公、研发、展览、酒店会议、旅游服务等公共建筑。小镇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同时,其完备的公共服务也辐射了周边的广大地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未来城镇建设的典范和标杆。

  与全要素智慧城市建设融合

  三融小镇建设充分体现全产业要素集聚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的有效培育和建立,将三融小镇智慧建设的效率、效能和效益有机结合,带动城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结构升级、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生命周期,以智慧应用体系提升城市营商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动力源、打造经济创新的增长点和产业发展引擎,实现三融小镇智慧建设从成本中心到效益中心的转变,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产业、金融、技术提供商的多循环智慧建设方案,过产业要素聚集带来的巨大推力,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及集聚,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实现城市的跨越发展。

  三融小镇就是以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为依托,将城镇规划与建设、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金融创新、特色文化民俗、山水生态环境、智慧建设、互联网等多维发展元素集聚、融合为一体,以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特色小镇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以创新模式做旗帜 ,以项目做抓手,以联盟做平台,以产业做支点,以金融做翅膀,信息化做手段,专业分工、产业联动,重构特色小镇产业价值链与生态圈,共同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三融小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