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专题
 数字展示在线首页 > 资讯中心 > 泛华杨年春:打通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模式

泛华杨年春:打通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模式

编辑:格非儿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7-12-8 7:10:18

  近日,泛华集团副总裁、泛华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杨年春应邀出席“2017中国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峰会”,并作了《打通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模式》的主题演讲。此次峰会由中国新城镇投资与建设联盟、清华房地产总裁商会、读道文旅集团联合主办,以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模式展望为主题,围绕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模式分析、特色小镇落地运营与案例解析、PPP金融模式与智慧方案、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创新及实践几大模块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来自金融投资机构、产业资源协同机构、地方政府、地产开发机构的两百多名代表嘉宾出席了峰会。

泛华副总裁杨年春

  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成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杨年春副总裁在演讲中提到,特色小镇建设和田园综合体是国家鼓励和社会关注的投资热点。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无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风口,是新时期中央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IP,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大城市病、城市千城一面、传统文化缺失等系列问题的重要抓手,体现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四层机构整体发力和引导要素下沉的新格局,也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逆城镇化动力的新趋势。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互为支撑,可以聚落式组团发展,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发现新价值、创造新需求、构建新体系、创造新模式,深入推进特色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复合经济、创造多元效益,结合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系统思维创新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态势迅猛,各地政府、企业全力投入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房地产思维、外延式“特色小镇”等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策划、规划和投资模式,出现了照抄和照搬大城市的项目需求、形态、业态、机理、尺度等,严重违背规律。有鉴于此,泛华提出三融创新发展模式,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平台思维、集群思维、生态圈思维、结构性金融思维、互联网加思维,从顶层设计入手,把握特色内涵,面向未来需求,特别是放眼2020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的新观念、新需求、新消费,结合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新理念、新方向、新红利,找到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差异化发展路径、聚焦特色产业、运用结构化金融手段、以产城融合、产市融合、产金互动的模式开发建设和投资运营,重构特色产业价值链和生态圈,实现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的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管理,真正形成智慧生态田园的特色活力小镇和美丽乡村。
  顶层设计带动全要素聚集,重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挖掘地方要素禀赋,形成特色产业的龙头产业,组建产业发展基金,从金融创新和要素集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进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增长平台。构建交易结算中心和产业大数据中心,促进市场和产业供应链重构,打造城经济、市经济、要素经济交融发展的线上线下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塑造地理标识品牌,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提升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价值,引导该地区人们围绕着一个地区特色产业品牌创新创意、创业兴业,并通过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带动全行业集聚,成为该特色产业优势产区和市场,并通过线上线下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来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通过构建“一镇一园多基地”的模式形成“特色经济+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的特色复合产业集群,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实现城经济和市经济双杠杆有机互动,放大投资价值,打造产城融合、产市融合、城乡一体、一二三产联动的战略增长极,最终实现”四化融合”、“四生互动”、“三圈共融”、“三融聚焦”,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会化、社区带动新型城镇化。
  泛华提出的三融创新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模式的落地,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因地制宜,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汇集周边区域劳动力,成为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有效举措。通过创新驱动,挖掘内生动力,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通过对传统资源和高端要素进行配置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激活了本土特色产业和文化内涵,同时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满足了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搭建了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