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浩阔苍茫。万株杜鹃点亮了星星之火,千里翠竹孕育了红色摇篮。90年前,在这片红土地上,硝烟四起、血雨腥风、火种频传;90年后,这片热土翻天覆地,广大党员干部励精图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铸就了新时代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传奇。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以磅礴的气势、逼真的场景、庞大的阵容,向我们展示了90年前的那些岁月。近日,笔者有幸目睹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其高质量、原生态和真情感的演出,让观众赞叹不已。
“看完后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70分钟,1个序幕,5个章节。晚上,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在井冈山新城区隆重上演。600多名井冈儿女的倾情演出,让在场的观众身临其境,仿佛亲历90年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砰!”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的黑夜,伴随着犬吠、嘈杂的脚步声、闷闷的雷声,一群惊慌失措的群众出现在观众眼前……
这是《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的开场。演出由序幕《血》拉开帷幕,转到红军建军,高举“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旗》,又到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灯》,再到体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井冈情怀的《情》,后到黄洋界保卫战,充满着战斗与牺牲的《火》,最后在《十送红军》中,红军与乡亲们一一分别后,开始了战略转移之《路》。
来自外地的谢先生说,他早听朋友说过,来井冈山一定要来看这场演出。“这次来井冈山,我就是冲着《井冈山》实景演出来的,现在看来,名不虚传。看完演出,我对井冈山的历史和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谢先生称。
600余演员系红军后人
演出中,由4000平方米的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随风飘向空中;红云之下,直径30米的巨型镰刀斧头构成的党徽令人难忘;在“北斗七星”的照耀下,1000多盏灯闪烁流动在山野间;清亮的湖水中,乡亲们撑着竹排为红军送红米饭、南瓜汤。为红军洗衣被的山妹子在水上舒展具有地方风情的舞姿,亮开嗓子和红军战士对歌……
主办方透露,能有这一幕幕生动而震撼的场面,离不开多项硬件的支持。演出场地是5万多平方米的巨型山水剧场,同时配备了浩大的灯光工程。炮声隆隆、烟火冲天这样的战争场面,通过高科技,把观众带进那段革命斗争的场景。除了硬件外,600余名演出人员全部来自井冈山拿山乡、厦坪镇的农民。“他们的祖辈就是当年的红军和赤卫队员,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情感是任何专业演员都做不到的。”工作人员称,战斗与奔跑,说话与呐喊,完全以原生态方式呈现。他们就是在演绎自己,是与已故亲人的隔空对话。
演出带动当地农民年增收
目前,该项演出持续了2000余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个多亿,有效地带动了井冈山交通、宾馆、餐饮、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强劲增长,拉动了旅游产业链。
据悉,《井冈山》演出团队共计600多人,全部都是当地农民(大部分为红军后代),同时还吸纳100余名当地管理人员,解决了700余人的就业。
“我们每年演出240多场次,年接待量30万人次,群众演员年收入6000元至9000元不等。”主办方负责人说,不仅丰富了参演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经济上收入也有所增加。以拿山乡为例,仅农民演员参加实景演出,7年来获取演出劳务费3500余万元。农民增收比例进入全省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乡镇行列。当地人还围绕实景演出做文章,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纪念品制作销售、交通运输、导游等服务,开发衍生品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