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建全国高校首家计量博物馆
中国计量大学建全国高校首家计量博物馆
  2017年10月17日,全国高校首家计量博物馆在中国计量大学正式开馆。
  走进位于中国计量大学求是南楼4层、5层的中国计量大学计量博物馆,只见古今中外的计量器物和计量故事在这里齐聚一堂。从日晷、新莽铜嘉量到国际米原器,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北宋刘承珪创制戥秤,它们在图文影像中构成了一部别样的计量史,也在几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讲述着计量的故事。
  该馆总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以计量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为主线,按照历史时期分为4个主题,分古代计量和近现代计量两个展厅,展出700余件藏品。展品中有新莽铜嘉量、日晷、唐代的十二生肖刻花铜尺、汉代铜陶量等古代各个朝代不同代表性的权、砝码,等等计量器具,还有多媒体、动画、观众参与装置等、特殊照明设备、安全与环境设备等。可以说,这是一座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保护、文化交流、普及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古代计量
  走进宽敞的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浮雕。浮雕左边是古代度量衡的标志性器具,《伏羲女娲图》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手持矩和规,维护着世界的公平和秩序;浮雕图右边是近现代计量器具以及计量在当代科技中的应用。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兰婷教授介绍:“浮雕贯穿‘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计量思想内涵,体现从古代到近代、现代计量及其应用的画卷。”
  步入展厅内部,由一片片竹简组成的“中国古代计量大事记”记录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计量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鹅黄色的展板以历史时期为区分,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示了计量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作为计量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计量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侧的计量成语多媒体互动装置把度量衡与成语典故结合起来,轻点屏幕中的文字,近200条计量成语典故及漫画配图展现于眼前,使参观者可在成语典故中探寻度量衡的光影,在度量衡中感受成语典故的精髓。
母系氏族社会村落遗址模型
在平地上搭建起了错落有致的房屋、村落,说明人们掌握了计量的方法,有了统一的测量活动。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最早有了长短、大小和轻重的概念,并会应用当时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进行粗略的计量。由于原始人类所用的各种计量方法非常简单,极不精确,可统称为原始计量方法。
由于空间位置及实物收藏的原因,此处为古代钱币展柜,此展柜的所有钱币均由我校校友林志国先生捐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
一是“平斗桶(斛),权衡丈尺”,统一全国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统一度量衡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
二是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为了在秦国建立起完备的度量衡制度,商鞅亲自督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发放到全国各地。

  南北朝时代结束于隋。隋不但实现南北统一,还于开皇年间统一了度量衡。隋王朝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隋朝要统一度量衡,不能不考虑北周度量衡量值已经增大这一事实,所以,隋朝统一度量衡,实质是认可了当时的度量衡制度,并将其法定化。
  隋文帝颁定南朝“古制”为“小制”,用于天文乐律;北朝“今制”为“大制”,官民日常使用。形成中国度量衡史上特有的大小制。唐代基本沿用,直至明清。
承珪创制戥秤
刘承珪,字大方,今江苏淮安人,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实现权衡的改制,刘承规认真研究了以往的权衡法。他根据《汉志》有关记载,设计制造了两种新秤,从秤上体现了权衡的新法。
康熙累黍定尺
清康熙二十一年 (公元1682年),为继承古制又要适应清制,康熙曾亲自累黍定尺,即以《汉书.律历志》为本,横累百黍为百尺,纵累百黍为营造尺。
世界文明古国计量
度量衡是衡量古代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尺,由于世界各个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差异,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也各具特征。
近现代计量
  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签订,是国际近代计量突破古代传统度量衡的标志。
  从1889年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至2007年共23届国际计计量大会的历史,从定义长度国际米,质量国际千克并建立三量纲米·千克·秒单位制开始,直至21世纪签署《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互认协议(MRA)》,使全球校准结果可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的历史,即是世界近现代计量发展的整个历史轨迹。
1791年
法国国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以长度单位“米”为基本单位的决议。将“米”定义为:等于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
1799年
1799年6月,大地测量完成,依据规定的新数值,制造了纯铂质的米原器和千克砝码原器各一件,作为权度的标准。
1875年
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签订是国际近代计量突破古代传统度量衡的标志。《米制公约》规定了国际单位米·千克·秒。
1976年
我国参加《米制公约》
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了近代工业,才催生了我国近代计量科学研究的开始。1950年,设立度量衡处,负责全国度量衡管理工作,由著名计量学家吴承洛任处长。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 1952年,向苏联等国订购了第一批计量基准器、标准器。至此,我国计量事业由传统的度量衡开始向近现代计量转变。
1980年到1995年,是我国计量工作调整、改革,通过计量历法建立我国国家计量体系的重要时期。
1998年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标志着计量与质量、标准化的进一步结合。

2001年
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升为正部级机构,使得计量能够更好地与质量、标准化和检验检疫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
尾厅
  尾厅为临时展厅,主要展示中国计量大学的研究成果。
  一所大学为何要办博物馆?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宋明顺表示,随着社会进步,现代计量在科技、经济、民生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亟待研究、挖掘、宣传和普及。因此,建立一座集展示、收藏、研究、普及计量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意义重大。中国计量大学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具有承建计量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和条件。他表示,学校将努力把博物馆建成全国高校一流的行业性博物馆,使之成为学校的计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该校参与博物馆筹建工作的贾岳嵩老师介绍说,该博物馆于2013年6月启动筹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的计量历史研究团队用时4年,查阅、编辑、核实大量的资料完成了准确的文字收集。计量博物馆开馆后,中国计量大学将以此为依托,在全校跨学科研究基础上,开展计量历史与文化、计量与国家治理、计量与意识形态、计量与校园文化、计量与党建、中外计量比较等方面研究,开设学校特色课程“中国计量史”,形成学校特色优势,成为国内外计量历史文化交流的平台。虽然这个博物馆是建在高校内的,除对本校师生进行一些计量方面的校本课程教学外,更多的还会承担起社会功能。“届时我们还会申请成为我省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基地。”贾岳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