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专题
 数字展示在线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时代博物馆的需求演进:智慧博物馆

新时代博物馆的需求演进:智慧博物馆

编辑:Emily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6-7-28 7:26:20

  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是沟通过去、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发展的机会,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博物馆的传播方式。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正在逐渐兴起。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智慧博物馆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感知能力,可以实现多维互动增强交互交流,还可以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对藏品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分析,更好地实现包括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展览的多种智慧服务。

  新时代博物馆的需求演进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符号,记录并标志着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水平。博物馆不仅能够持续释放一个民族积累的文化凝聚力、穿透力和渗透力,还能以其艺术感染力时刻守望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并促进文明之间的的深层对话。以博物馆所传播的深层文明,也成为众多城市的根与魂,放眼世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都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也都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标志物。

  中国的崛起同样需要文化的引领。除了物质财富的累积,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历史艺术的传承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利用博物馆来定位城市的“文化坐标”也成为众多城市传播发展理念和塑造城市性格的常用手段。去北京,一定得看故宫博物院和何中国国家博物馆,到上海,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青浦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向你讲述以巴人图腾白虎、巴人迎魂树、迎魂舟和朱雀鸟为代表的远古长江文明的发展历程;到内蒙古博物馆,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将被完整地讲述出来。

  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4500多家,馆藏文物约近4000万件,每年举办展览约2万多项,接待观众人数达6.5亿人次,博物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据悉,海外游客到中国旅游第一目的地50%是在我国的博物馆博物馆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蓬勃发展的博物馆,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游览目的地。但是,传统博物馆对在展览效果上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压力。由于传统博物馆主要是透过文字、图片、音响、实物展示及讲解等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冰冷的展览陈列玻璃面前,单一的传播方式难以达到受众的要求。绝大部分博物馆的展览都是由馆方根据博物馆定位,受众对于展览、展品一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一般都无法了解所展览产品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展出的展位限制,展品信息不够详细,较专业的展品信息也不容易理解,更加缺乏专业的讲解,如果观众停留时间短,更没法深入了解展览的精华。这也直接导致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藏品和藏品之间、藏品和展品之间、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间、受众和展品之间、藏品/展品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被割裂。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文化保留与传播的主要场所,也备受社会关注。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达到今天人们的需求,文化传递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参观者不想拘泥于单方面的观看,而是想通过更多的互动、更丰富的展览方式获得多方面的展品信息,从而更深一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意。观众希望走进博物馆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孤独的橱窗,而是希望“看到文物所处的当时的古代世界的图像,并了解这件古人如何应用这件文物,甚至体会到古人在你身边徜徉,一起向你介绍这件文物的来历”。这就是新时代的新需求,也是目前博物馆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作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化传播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博物馆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挑战,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新型展示体系,更加智慧向参观者展现多重信息,使服务展出更加人性化,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展品,成为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数字到智慧的演进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博物馆也迅速作出转变,紧跟着数字化的发展潮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博物馆首先出现了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那就是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的虚拟博物馆,这种虚拟博物馆也被称为“数字博物馆”。

  美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资料显示,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该计划的时间跨度自十五世纪至今(约600年),空间以美国为主,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目的在集合美国历史与文化的第一手资源,以支援相关的研究。目前该计划已累积了一百多项主题,含七百多万件各类型资料。该计划的主题数和资料量都持续提升中,这项计划的实施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欧洲的数字博物馆技术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发源。从已披露的公开信息中得知,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馆就已经着手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1997年就推出一个多媒体藏品查阅系统,从2000年6月开始,观众可由大英博物馆网站的访问,获取馆藏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关信息。欧洲另一大博物馆卢浮宫则在1995年开放了官方网站。到了2004年,观众通过网站已能看到卢浮宫内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13万件库藏绘画作品。此后,亚洲的日本、印度、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很快展开。

  从中国内地的情况来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专门召开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为传统实体博物馆带来了革命,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实体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并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在实体博物馆内搭建数字展厅,实现了传统展览不具备的展示功能;网上的虚拟博物馆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实现了藏品的在线展示、并且相关信息也更加丰富。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均在努力开拓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

  但是,数字博物馆也不是十全十美,实体博物馆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藏品、宽敞的建筑空间、直接的参观体验和专业的研究人员,缺点是受限于时空约束,难以延伸影响范围,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长性不够;数字博物馆拥有几乎可以是无限延展的社会空间,不受时间的限制,与受众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增长性,缺点是没有直接的实物观赏体验。

  同时,数字博物馆的信息传递依然是单向模式,信息单向传递导致的时效性、真实性、交互性和现场体验感不强,观众反馈差;另外,“信息孤岛”问题也很严重。各个数字博物馆系统实际上已经形成的是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在网络环境中并未实现对数字博物馆中资源的共享。如何将分散在各个数字博物馆的大量资源整合起来,成为各个博物馆利用好本身的资源,更好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着力点。

  那么能否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消弭各自的缺点,形成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力呢?答案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服务的N种模式

  目前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途径,通过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重新梳理和构建博物馆各要素,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与优化。”从这种定义可以看出,智慧博物馆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以技术为主导,而是注重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为了说明这种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建设理念,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发展经验,归纳出目前智慧博物馆的几种服务模式。

  第一种是引导服务类

  很多博物馆勇敢尝试,将其数字化藏品通过创新的方式在网站、社交媒体、论坛、互动在线展厅等平台展示。引导公众了解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展品信息和相关的活动。

  比如法国卢浮宫把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13万件库藏绘画放上网站,并提供了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四种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打开卢浮宫官方网页,下载指定的媒体播放器之后,就能在网上完成一次3D虚拟参观。这个网站可以事先提供三维互动地图,帮助制定参观路线,在400个迷宫一般的房间迷失的可能性至少降低一半。

  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性艺术及设计类博物馆,永久馆藏年代跨越近3000年,数量达450万余件。V&A网站一直走在世界博物馆前列,2010年时还专门建立了馆藏展示网站“藏品搜索”。“藏品搜索”网站上的信息量就已经多达100万条,其中17万条都附有创建者图片、文字等信息。与普通图录不同,“藏品搜索”上的藏品信息更加丰富、详尽。公众可以免费获取这些资源,并通过相关的专业内容频道了解和订阅自己喜欢的展览活动信息。

  第二种是交互性强的虚拟现实展示类。

  虚拟现实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个体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观众通过和虚拟物体的互动,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具有广阔的可想像空间,拓宽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比如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在短短的4分钟的播放过程中,淋漓尽致的向人们展现了北宋时期都市的繁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真实再现了历史上的北宋开封府,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实际上是一幅巨幕投影。这部作品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日景部分有691个人物,夜景有377个人物。清晨,脚夫赶着驮碳的毛驴,悠闲地走向城门;夜晚,河岸边的灯一盏一盏亮起来,雕花游船上歌舞宴饮。整个画面栩栩如生,由于影像是原画的30倍,给人震撼的感觉。

  湖北省博物馆多媒体小组则对该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对文物复原件及部分原件进行真实录音,并且统筹在一个平台上,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这套“3D古乐器演奏系统”使众多游客能够以手指敲击或者弹奏的方式对“乐器”进行自由演奏,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这套系统使游客在虚拟场景下‘触摸’并演奏古代乐器,在互动的基础上使观众感受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

  第三种是新型的移动终端展示应用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微信推送、二维码以及移动终端APP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相关信息,一些移动终端还可以实现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在综合推送和自助导览服务。

  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款app作品《胤禛美人图》,画面不但可以全屏观赏,也可以用“鉴赏”模式激活一个虚拟的放大镜进行细节观赏;每一幅图片还带有画面构图以及绘画的鉴赏文字,文字简单但却是由真正的专业人士点评。值得推荐的是,一些画面中出现的物件旁边都有一个3D的小花标记正在做不断旋转和闪动,点击它们就能激活一个子页面专门介绍画面中出现器物的背景资料——甚至有些还带有全3D的物体展示,充分展现了多媒体技术为现代电子出版物带来的特殊阅读体验。该app还带有一个小小的游戏环节,可以允许用户自己将画面中的人物肖像按面容相似度进行归类,查看画面中究竟出现了几位美人。很多人士通过这款app对于《胤禛美人图》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也进一步触发了想要再去故宫博物院见真品的渴望。

  再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就可以通过虚拟的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游客可在虚拟紫禁城中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可从格格、太监、卫兵等9种身着不同清朝服装的角色中挑选。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并设定游览路线,也可与其他虚拟游客结伴加入由导游带领的众多游览路线中的一个。地图可以显示游客现在所处的位置,及在虚拟世界中的路线图,并可提示有哪些有趣的场所。虚拟故宫可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既要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又要考虑对历史文化遗迹的尊重与保护。

  此外,卢浮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设计博物馆、雅典卫城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也均已经推出了自己的app软件,这些移动应用基本都包括了文物展,展品分布、地图、最受欢迎的步行参观路线等信息。

  第四种是个性博物馆展示。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跟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尝试构建更具有个性的博物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搜索引擎巨头谷歌的“艺术计划”(ArtProject)。这家互联网巨鳄主要通过“街景视图”的技术,让公众可以徜徉在众多世界的顶级博物馆,这其中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

  “艺术计划让公众可以构建属于自己兴趣的“个性博物馆”。比如用户可以按照艺术家姓名、艺术作品、艺术类型、博物馆、国家、城市和收藏等类别浏览其网站内容,并组建自己的“兴趣专区”。特别设计的街景全景拍摄设备,对一些精选的美术馆内部环境进行了360度全方位拍摄高分辨率的图像,一些图片分辨率高达70亿像素,可以点击放大数十、数百倍观看,比如人们能从梵高的《星夜》中发现笔画之间留下的缝隙,观众能够仔细地考查作品的笔触与细节,这是用肉眼所无法做到的。

  智慧博物馆打破博物馆传统的时空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智能终端提供远程服务,扩展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广度、深度与时限。以智能化运作体系创造新价值,有效融合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的优势,弥合信息断层,发挥博物馆更加突出的社会功用。

  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提出,让博物馆自身藏品的保护、管理都也可以变得更加“智慧”。其中智慧保护主要是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对博物馆藏品的本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形成一套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并通过对博物馆藏品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监控,在文物损坏前掌握其各项特征,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预防性保护流程。

  比如很多博物馆都在展厅布设了环境因素传感系统,通过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对包括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等进行监测和相应的调控设施,实现自动预警功能,能够及时、迅速地解读数据,实现自动化分析等。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开始应用到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博物馆通过建立文物、装具、RFID标签的关联系统,可以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凭证。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后,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具体文物的详细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多媒体信息、位置信息等),同时,RFID门禁系统的自动侦测,也可详细、实时记录文物出入库信息,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发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就是通过多模态感知“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

  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博物馆形态。这种智慧化的博物馆模式,模糊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界限,能够有效地融合两者的优势,有望推进博物馆快速进入精细化运作的阶段。

  目前,智慧博物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博物馆距离实现智慧化还任重道远。目前很多国内博物馆结合自身特征,正在不断做出有益的尝试,也期望未来有更多的博物馆实现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进而创造更多新的价值。

 标签:文化科博展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