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数字展示行业门户网站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
反对舞美奢华也不等于降低剧目投入
数字展示首页 > 资讯中心 > 反对舞美奢华也不等于降低剧目投入

反对舞美奢华也不等于降低剧目投入

编辑:Angelia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4-8-12 21:41:47
    近年来,舞台美术、剧场建筑“禁奢”引起了广泛关注。“禁奢令”是好事,但是反对剧院奢华不等同于减少剧院投资,反对舞美奢华也不等于降低剧目投入。在“禁奢”的背景下,有限的演出资金应该投向哪里,中国演出业应该向何处转型?专家建议,应建立舞美技术与剧场技术标准化,将舞台美术与剧场技术中所包含的庞杂内容界定清楚,明确辨别有利于艺术发展、艺术创新的内容。
  2008年“刹住剧院建设奢华之风”的两会提案,2013年颁布的舞台美术“禁奢令”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现今,节庆晚会少了,剧院豪华且票价虚高,演出公司倒闭,演出市场呈现低迷状态,无论是演出数量,还是演出业经营性收入,均陷入低谷。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演出业应该走向哪里?
  处于转型期的演出业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等人2008年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刹住剧院建设奢华之风,倡导文化建设勤俭节约》提案中提出,“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许多音乐厅配置了大型管风琴设备,动辄几千万元的投入,且维护费用非常高。这种设备主要在教堂使用,而电子风琴足能满足音乐厅的演出需要。”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厅堂建筑声学质量却不能保证,现代数字化演出设施和适合现代剧目演出的舞台空间却一减再减,甚至出现严重不符合《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的现象。注重外在阔气、忽视内在品质的歪风在我国演艺界依然存在。
  闫贤良告诉记者,剧院装修上的豪华和追求外观、造型上的奇特,从某种意义上,地标意义确已成为大剧院的第一重功能。而能够支撑现代大型歌舞戏剧巡回演出的大型剧场院线远没有形成,满足群众就近观演的群艺馆、文化馆剧场建设尚未真正开始。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很多昂贵而奢华的剧院却利用率不高。根据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一座剧院一年的演出量应在300场以上,然而国内能达到这个数字的剧院不到10%。“在当前的中国剧院管理中,正在涌现极其不正常的怪相。政府投资建设的剧院,然后每年再支付几千万元经营补助费维持其运营。”闫贤良如是说。
  此外,舞台美术方面的耗资也颇受非议。曾有媒体报道,某年某春晚主持人一套裙子价值30万元,而舞台置景动辄投入几千万甚至亿元人民币。举办一场专场演唱会同样耗资巨大。据了解,很多演唱会中明星服装为国际顶级品牌,更不论舞台大场面、大制作渲染所花费的费用。很多舞美装置不能模块化、标准化重复使用,结果造成极大浪费。
  为演出投资划出底线
  “禁奢令”是好事,然而许多专家强调,“禁奢”绝不能等同于断绝或减少舞美的资金投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抵制一次性大制作高投入,但也要推动舞美向现代科学技术转型,将钱用在“刀刃”上。
  “从国际演出市场看,舞美是舞台艺术和舞台技术的最佳融合点,是推动舞台艺术创新的重要方面。融合越来越多现代高新技术的舞美制作,是激发舞台艺术感染力、影响力,甚至是创新舞台叙事方式的爆发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空间技术的舞台应用,都会催生崭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和表演方式。因此,舞美高科技研发的投入非但不能减少,反而需要进一步加大。”长期从事文化标准化研究的闫贤良说。
  因此,“禁奢”首先需要将舞台美术与剧场技术中所包含的庞杂的内容界定清楚,明确辨别哪些是有利于艺术发展、艺术创新的内容,哪些属于不必要的、奢侈浮华的内容,即舞美技术和剧场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具体而言,符合科技发展趋势、能够促进艺术创新发展、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舞美投入是值得鼓励的;而那些空洞的一次性大场景、昂贵的个人包装等则属于不必要投资。” 闫贤良告诉记者。
  “在商业演出活动中,必要的舞美投入能够吸引更多观众,促进文化消费,并且商业化剧目演出的舞美投入往往是可以多次使用的。通过商业良性循环,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消费。因此,应当鼓励商业演出,引进西方剧场模式,杜绝表演及舞美设计趋同化,提倡舞美多元化且量力而行地投入,鼓励主题性演出。”在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李威看来,我国表演业有很大部分是节庆晚会,舞美布置是一次性的,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引导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
  “剧院利用率不高并非是剧院建设数量过多,事实上,我国的剧院数量远远没有饱和。”闫贤良告诉记者,在日本,仅现代化剧院就有3000余座,数量及人均剧院占有量远高于中国。中国剧院利用率不高的根源在于我国表演艺术的消费市场没有建立,国民消费方式有待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物质上的消费水平迅速提升,而花费在剧院等文化领域的消费仍然远远不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很大程度上需要国民消费方式转型,从奢华的物质消费向高雅的精神消费转变。”他说。
  “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剧院,应该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让百姓看得起戏,让当地的民族艺术进得去大剧院,甚至保护当地演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舞台艺术消费市场等。剧院运营管理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应该有标准,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应该介入当前的剧院管理之中,中国剧院的分类分级应该提上日程。”闫贤良告诉记者。
  闫贤良认为,剧院管理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转变我国演艺产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现代剧院管理人才既要具备艺术学知识体系,也应拥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体系,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然而我国的剧院管理人员或是出身艺术院团的演职人员,管理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或是委托公司管理,虽熟识管理学、市场学知识,然而艺术学知识有待提高,理解剧院作为艺术殿堂的真正意义方面有所欠缺。近年来,文化部也先后组织了一些艺术管理人才培训班,表明艺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已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提升演出业水平、扩大艺术消费市场的根本措施,是把政府资金大量地投入到艺术创作生产之中、投入到管理人才培养上,只有创作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生产出更多有故事性、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才能使舞台美术、剧院建筑,甚至演员明星都成为有内容的文化符号,从而铸造出一座剧院的软实力。”闫贤良告诉记者。
关键词阅读: 舞美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