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盐城的东晋古城景区,是借1929年大旱时期从大纵湖底发现的东晋时期古城遗迹建造的仿古景区。该古城在水患以前与盐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前盐城古称)为一体,因被淹没于水下,残迹中保留了东晋时期的历史风貌。 |
一场东晋古城的鸿篇巨制将带领我们重游繁华变迁的《印象·大纵湖》
投影开篇,就以大气磅礴的光影带我们倒叙回那繁荣安逸的古城。画面与音乐浑然大气,视觉震撼有力,如梦回东晋。 |
|
飞翔的凤凰守护着古城,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辉煌的印记。瑰丽的文化风貌笼罩着东晋城。这里风调雨顺,草木丰美,引云阁傲然屹立。 |
|
千年梦华·追忆往昔故事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倒计时声音响起,让心跳随飞扬的数字一起倒数,随着一轮圆月升起,带我们回到那安居乐业、繁荣富庶的鱼米之乡。 |
|
看到了文人聚集的文化盛世;看到了一幅“船在水中游,人在岛中居”的水乡古城。眼前是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充满古韵的“东方威尼斯”。 |
|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生于盐城大纵湖镇,并葬于此。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及诗歌,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在当时与阮禹齐名。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
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宋曹,是盐城人士,其理论著作《书法约言》对文字,对楷、行、草各书都有精到的论述。他的书法墨迹在民间流传很广,在当今日本仍有大量学者团体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
|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晚年时期被大纵湖风光吸引,在此地执教多年,至今仍有他的教书馆在延续。 |
|
源于江苏省盐淮地区特有的民间淮剧, 又名江淮戏、淮戏,是江淮地域精神文化的缩影。 |
|
在投影画面中,将这种地域特有的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勾起本地人家乡情怀的同时,也让游客感受到这里炽热的风俗民情。 |
|
宗宝救母·诉说东晋古城与大纵湖的沧海桑田
传说,东晋城中的一位少年,名宗保子。他无意间得知恶兆:若城口石狮的眼睛变红,灾难便会到来。他日日观察石狮,不幸受到其他少年的嘲笑,其中一个孩子用朱砂涂红狮眼。 |
|
水患暴发,雷声震天,引云阁 |
|
昔日繁华的东晋城一夜之间便被洪水吞噬。宗宝回到家中背起目盲的母亲跑上高地,立足之处不足米许已是汪洋一片,为大纵湖水。 |
|
当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情不自禁的紧皱眉头,担心苍生难逃大难,在紧张惊恐的音乐中,为宗宝和母亲捏了一把汗。当看见城楼塌陷沉入水中,此刻我们都期待着故事的反转。 |
|
水月观音·祥云再现 家园重建
东晋城遭遇劫难,传说观世音菩萨幻化凡人女子,持净瓶柳枝超度49日,在水月中现真身,露水滴落湖中,莲花瑞草自水底而生,参天巨树拔地而起,大纵湖畔吉祥再现,家园得以重建。 |
|
在水月中显身的观音菩萨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
|
历劫重建的引云阁,造型奇伟,脊角高翘,重檐翠瓦,彩绘雕镂,光彩辉煌。 |
|
初心似水·续写千年文明历史
大纵湖上,龙舟竞速。湖边,竹苇森然,珍禽繁往。东晋城恢复往日的生机与繁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
素净如水,初心依然。东晋城勤劳的百姓再建美好家园。让初心如水般刚柔相济,无论怎么百转千回,都能激荡起澎湃的激情,最终奔向幸福的生活。 |
|
这里四季气候分明,风景美轮美奂。在春夏秋冬的画面中,去感受“康熙《淮安府志》中太湖灏波,被称为盐城八景之一”的美景。如今的“纵湖秋色”已被列入盐城新十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