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新时期博物馆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临汾博物馆
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临汾博物馆开放融通的空间设计,气势恢宏的藏展结合陈列,创新灵动的科技化运用,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契合,令其有着与众不同的博物馆性格,展现了新时期博物馆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内涵。
“最早的 ‘中国’ 在临汾,这是襄汾陶寺遗址四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论证。”
参与临汾博物馆布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江涛介绍说,临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文明进程中,形成了重道义、敢担当的人文精神和思国忧民、敬天保民、尚德惠民的民本思想,而临汾博物馆的展览就是要把它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在保证学术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媒体等前沿科技力求让文物说话,达到完美展示和通俗解读的最高境界。
走进临汾博物馆主入口,映入眼帘的是由米黄砂岩材质塑造的几何型墙体造型,代表着临汾文明考古出土的土塬环境,由青铜器的碎片抽象而成的青铜纹饰,被艺术化处理成两段透光玻璃隔墙,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造型艺术高度地融为一体,以含蓄的方式为观众撩开文明发现的一角。
二层天井处一艘象征着从古驶到今的“龙之舟”红色雕塑悬于空中。龙之舟是以陶寺出土器物龙盘上的龙纹为原型塑造的一艘历史之舟,中国最早的龙载着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到今天。
临汾博物馆此次展览的主题是“表里山河”,共分为四大部分——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这四大板块可合可分,分开每一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展览,合起来是一个托起临汾表里山河文化命题的大展览。我们以“藏展结合”、“开放融通”为设计理念,运用高科技、智慧化现代科技展示,力求达到“让文物活起来”的最佳效果。
远古足迹
展示了临汾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重点突出“丁村文化”、“柿子滩文化”,以及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展厅设计依据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征,一改传统隔墙限定展线的参观方式,将空间全部打开,创作了一幅整体背景绘画,将一个个土塬形态的展岛从背景画面中立体延伸出来。
在展现猿人向智人一步步进化这一人类起源性问题上,利用全息成像技术,作跨屏联动,将“丁村人向我们走来”这一抽象的概念具化为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猿人行走的鲜活场景,甚至还给观众演示了其制作工具的过程。
展示的动物植物没有采用仿真或者雕塑的形式,而是以线描画的方式通过大型透明全息屏呈现出来,活灵活现的线描动物陆续从背景画中跑蹿出来,让远古村落充满童话般的艺术色彩。
最早中国
体现了本初中国、尧都平阳的历史证据。为让观众感知尧都陶寺都城遗址的全息生命历程,设计了极具创意的“三层立体时空沙盘”,展示陶寺遗址“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历史衍进过程,实现了沙盘设计与空间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一座观象台、一把圭尺开创了华夏文明‘尧立中国’的神奇。”为体现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利用裸眼3D技术将4100年前的陶寺观象台完整呈现出来。“圭表测影立中”的重点展示区讲述了何为“中”,何为中国,展示了“中国”的由来。并突出展示朱书陶器残片,力证尧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晋霸春秋
《晋霸春秋》反映了晋国波澜壮阔的霸主雄风。在设计上采用大时空、大视野的设计基调,开放融通的空间格局,密集式的陈列方式,体现着一种霸气充盈、震撼心灵的雄浑壮丽,凸显着“晋霸春秋”的主题意境。
“青铜鼎阵”和“陶器墙”的聚集式陈列,既体现了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又还原了历史的鲜活感。展厅空间的设计动静结合,多媒体与文物陈列有机融合,营造出沉浸式主题空间,观众在观展中有一种穿越时空进入历史事件的参与感。
千秋平阳
《千秋平阳》勾画了临汾自秦汉至清代文明之进程。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平阳画卷”,宛如清明上河图,记录着平阳历史的不同侧面;第二阶段“青史铁鉴”,通过铁器在战争、农耕、生产生活中的使用,讲述了铁器的变迁发展与这方水土的紧密关联;第三阶段“粉墨登场”,采用立体成像技术在复原的戏台上演绎一段当地代表性的戏曲,并采用先进的窄角定位音箱系统,使展厅成为一个大音乐盒;第四阶段“平水流芳”,通过图版或者投影展示纸质文物、木制刻版等文物;第五阶段“般若之光”,展示宗教的空灵世界,凸显展品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
业内专家认为,临汾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创新的时代精神,从展览的理念、陈列和智慧化运用等方面,均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而“创新、开放、共享”正是我们全体设计师的创作初衷,我们以艺术之名争做“中国历史的保护者和记录者”。站在祖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高度,思考与展现几千年的临汾文明,展现最早中国的恢弘气象,采用全新的文化视角与理念打造具有时代标志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是我们与临汾博物馆达成的共识。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碰撞与打磨,临汾博物馆这座含英咀华中华几千年文化瑰宝的宝藏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开放,诉说辉煌而悠远的历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