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鄂军都督府(红楼)、孙中山铜像、拜将台、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建筑布局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
展陈布局
辛亥革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多功能展厅,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现有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展览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参观导览系统最全的博物馆,配套建设有办公服务区、藏品库房、设备库房、文物鉴赏室、学术报告厅、地下车库等。
序厅及第一部分展厅
基本陈列
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展示了辛亥革命历史文物428件(套),历史照片694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复原场景27处,艺术品12处,多媒体20处。
序厅
“共和之基”雕塑
第一展厅:明清中国
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争相瓜分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人民多灾多难的悲苦生活,加重了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条约墙(场景)
面临重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觉醒的中国人开始顽强地探索救国复兴之路,然而各种自救运动也未能挽救大清帝国走向沉沦的命运。
立宪运动(油画)
汉口租界(微缩景观)
孙中山赴檀香山(场景)
第二展厅:革命原起
为“振兴中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播撒火种,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辛亥革命的爆发积蓄力量,奠定了组织基础;
革命思想家(版画)
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掀起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好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中国同盟会成立(场景)
革命党人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有力地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张之洞督鄂,促进了武汉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为武昌首义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保路运动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保路风潮(场景)
黄花岗起义(场景)
第三展厅:武昌起义
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制定了起义计划。
花园山聚会(微缩场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第一枪成功打响。走进复原的武昌老街道,仿佛置身于10月10 日晚的武昌城,让观众重温历史的时刻。
武昌起义(全景沙盘)
第四展厅:创建共和
武汉经汉口开埠、湖北新政逐步成为一座近代化的城市。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党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到1911年夏秋,爆发革命的时机成熟。
湖北军政府祭天(油画)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革命党人临危发难,占领武昌。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发布文告宣告“共和”,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11日、12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十八星旗在武汉三镇飘扬。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与清军在汉口(夏口)、汉阳展开了殊死搏斗。民军以万余将士之躯,血战40余天,显示了首义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
各省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地区(电子沙雕)
孙中山就职典礼(场景)
刘家庙大捷(场景)
第五展厅:辛亥百年
百年辛亥,风云激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伟业,彪炳千秋,为世人所缅怀。自民元以来,人们即以各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保护修缮旧址遗迹,召开纪念会、开展学术研究……
纪念活动与学术研究(版面实景照片)
百年峥嵘,百年巨变。首义之城武汉传承“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商贸重镇,日益显现出生态武汉、科技武汉、人文武汉的特质。展望未来,首义之城武汉将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环幕影院(实景照片)
小结
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义。
我们今天纪念它,不只是因为辛亥革命标志着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更因为,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新时代。回望革命历史的路径,能够带领我们重回1911年的历史深处,带来革命精神的思考和感动。
如今,辛亥年的枪声已过去108个年头。百年间世事变幻,沧海横流,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如今我们回望历史,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参加者,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