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附近的“汉阳铁厂”旧址,其主体建筑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李布斯金担纲设计。采用全钢结构(总共用钢3500余吨),寓意“钢铁摇篮”。悬空式博物馆造型似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蕴涵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2018年3月27日,在见证中国近代工业梦想与辉煌之地——武汉汉阳铁厂十里钢城旧址,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在这个阳春三月的暖意里,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处兼具历史厚度和文艺情怀的新去处。
   此次新的博物馆是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李布斯金先生设计的,馆体骨架全部由钢材建成,形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该馆不仅外形设计新颖,而且馆内藏品及文献的展示亦有颇多创新之处。如运用声光电形式进行的传播,既节省了展示的空间,又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此外设计者还通过大量状况各异的立面和地面物体作为载体,突破了前期采用仅以桌面、柜体形式进行展示的单调呆板,让展示变得活泼生动了许多,这甚至让人在参观完毕后还有时间十分短暂的错觉。
   当然作为一家博物馆,或许是因为新开放的缘故,其展品还显得单薄了一些,感觉上还不足以表现张之洞先生为武汉、为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那份厚重。但我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凭借张文襄公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该馆一定会成长为武汉地区一家举足轻重的重要馆所。
  借鉴中国古象形文字和古建筑(飞檐翘角)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由地下一层,地面二层,空中三层(即主层区含临展区)和空中一层(空中花园),共七层组成。
  船形博物馆与下方的立柱式建筑,形似一座门楼,李布斯金将其命名为“历史之门”。
  寓意穿越“历史之门”进入汉阳钢厂工业遗址保护区,让人感受一代汉阳造的百年沧桑巨变。
  主体结构为悬空式博物馆,将地面留给游人休息、举办活动。顶层空中花园供游人眺望观光,室内分为剧场式展厅、书吧和茶吧,可供游人观展观剧、看书品茶。
  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以张之洞在湖北武汉的主要建树和成就为主线,展示张之洞督鄂18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等主要业绩。
一层
  直入眼帘的是由著名雕塑家李鹤所创作的张之洞铜像:张之洞生于1837年,为官近五十年。铜像左边是艺术家周文斗创作的“通衢之光”:一条条铁轨交织而上,红与黑的经典搭配,是矿石燃烧在熔炉里的炙热火光,是深邃与稳重迸发融合出的磅礴希望。张之洞与武汉结缘始于修建卢汉铁路,卢汉铁路的修建,让武汉真正成为中国腹地“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
  拾阶而上,是张之洞的生平年表。张之洞生于1837年9月,15岁就获得乡试头名举人,26岁殿试中得探花。26岁至44岁,任职翰林编修与外省学官。45岁从京城言官调任山西巡抚和两广总督。1889年至1907年,52岁的张之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十八载的督鄂生涯。70岁的高龄离开武汉回到中央任体仁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两年之后他便与世长辞了。
二层
  展馆二层有一个展柜,陈列着3D水晶内雕、月光瓷盘、温控魔术杯、打火机、钥匙扣、冰箱贴等各种以张之洞和汉阳造为背景的既具美感又实用的文创产品。
  张之洞文化类文创产品采用材料的创新、工艺的创新,植入了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让民众走近张之洞,感知张之洞,把张之洞带回家,把历史带回家。是弘扬张之洞精神、普及张之洞文化、唤起历史记忆的载体。
三层
  三层是一个多功能活动厅,由阅览室、环形讲台、放映室以及展览空间组成。
一环环细小的铁链做成了一卷幕帘,通过空间和影像创造了一场虚拟的张之洞主题研讨会,视频里有五位武汉高校的知名历史学家和一位文史专家。
  眼前的图像矩阵长廊是一幅张之洞“遗迹”索引,武汉这座城市才是真正的“张之洞博物馆”。即便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许多地点与当年的样子已全然不同,但他无处不在的踪迹依然清晰可寻。
  今天的汉阳造创意产业园是张之洞筹建的汉阳兵工厂旧址;繁华的中山大道,最初是在张之洞主持下修建的;武汉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可以追溯到他创办的自强学堂和农务学堂。且行且看,真切体会到张之洞对武汉的深远影响。
  张之洞之所以能成为晚清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思想进步和眼界拓展皆与他好读书有莫大关系。
  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实则巧妙,上台阶的两侧是他涉猎过的中西学书单,下台阶的两侧收集了他的个人著作以及后人汇编张之洞文书的书目,还包括了张之洞组织翻译的西学书单。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都是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輶轩语》和《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两本号称“姊妹篇”的著作。《輶轩语》是关于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诗词赏欣的心得。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此书的创见之处在于,类似于现在的百度。
  在这个阅览室中,可以查阅各种研究张之洞的历史著作与文献。还收藏了一本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版劝学篇,它被翻译为China’s only hope,《中国唯一的希望》。
  曾有人评价:”《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将这两本书作为自学指南,并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此。”
  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是他在湖北推行新政实践的思想总结。《劝学篇》共二十四篇,四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本书在发表两个月之后,被晚清政府刊发全国,十日内发行二百万册。
  在晚清复杂的局势之下,张之洞仍然成功地在湖北推动了全面的近代化改革,这样巨大的成就不仅归功于他成熟的政治技巧和过人的胆识,同时也与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幕僚团密切相关,张之洞的幕僚团先后累计达六百多人。
  外部展示的是幕僚团成员地区的分布及人数的统计,内部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以及从事的职务,其中特别重要的人物有梁鼎芬、辜鸿铭。对世界的感知越深刻,越明白知足知不足,也就懂得了接纳和取舍,于是便有了这如天上闪亮的星星,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智库帮助他完成“实业救国”的理念。
  放映室借助影片的形式,通过爷爷和孙女两代人的视角,站在今天的城市里去寻找和重新认识张之洞及其对武汉的贡献与影响。
四层
  博物馆的核心展览空间,全面展示张之洞在武汉的兴革之路。
  视频中是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的建立,带动了其他的一些新兴的官办和商办企业也纷纷在汉阳设厂,汉阳也由此迅速进入了一种由工业主导发展的快车道。整个墙面的展品,是当时的工业遗物。
  张之洞督鄂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武汉成为近代意义的城市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面前24个老式古董电视屏幕,穿越时间去观看张之洞当年对武汉的建设以及这些设施今天在武汉城市中的样子。
  张之洞不仅振兴工业,同时也着力科技兴农,并从商识、管理、资金、技术、商路、推广等全方位的角度来营造好的商业环境,着力促成农工商发展一体化。
  最具特色的当属“镇馆之宝”——汉阳铁厂的界碑和汉阳铁厂的投产纪念碑。
  在张之洞把汉阳铁厂与湖北枪炮厂(后更名为汉阳兵工厂)设立在汉阳之前,与繁华的省城武昌和开埠的商业中西汉口比,汉阳还显得非常偏远落后。张之洞来到武汉之后,把汉阳当成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基础,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的建立,带动其他的一些新兴的官办和商办企业也纷纷在汉阳设厂,甚至一些原先设在武昌的工厂也搬迁到了汉阳,汉阳迅速进入了一种由工业逻辑主导的“快车道”。对各种产业工人的需求吸纳了人口从周边地区向这里集中,连汉口的商人和银行家也过来了,以及相应的其他连锁产业、服务业也随之出现,一个以工业为主线而发展出来的近代汉阳城开始形成。
  这里分布着30个感应声控光装置,站在每束光的下面,可以听到关于张之洞的评价。其中有赞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毛泽东说张之洞是湖北人的骄傲,还有孙中山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张之洞对湖北近代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幼稚园到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各个年龄阶段都有覆盖;设立了女子学堂、简易识字学堂和半日学堂,甚至在监狱里设置习艺所,让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推进近代科学知识和光亮观念的普及。除了兴办各种新式的学堂教育之外,在他的倡导或主持下,在武汉设立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化设施,如创建湖北图书馆、湖北舆图总局、江楚编译局,扩充湖北官书局,创办《湖北官报》、《湖北学报》、《湖北商务报》等,还设立了专门的阅报所。民间的办报热情也持续高涨,各种报纸纷纷出现,如《汉口日报》、《楚报》、《工商日报》、《汉口中西报》等,报纸开始在城市公共事务上发言,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报刊的兴起和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立,城市中的民众耳濡目染于更多新知识新观念中,有别传统的近代公共文化渐次生成。
  张之洞督鄂期间大力支持民用工业的发展,圆筒外是当时建立的民用工厂列表,数量之多、产品类型之丰富一目了然。左右操作这个摇杆,当年的产品图像和信息置入眼前。
五层
  这里是空中花园和观景台:多根柱子合在一起,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正如张之洞此人,伟大的成就,是有伟大内心世界的人。康德一辈子没有走出哥尼斯堡这个小城,但偏是他彻底改变了世界哲学的方向。张之洞一生未出清室,却建起了在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基础,他努力缩小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并摒弃一切阻挠为之终身追求奋斗,值得后人敬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