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展厅在还原的徽派古建筑里,分戏曲舞乐、传统技艺、民间习俗、非遗传承四大板块展示了淳安80余项非遗项目。
|
有在戏曲领域独树一帜的淳安睦剧、有“中华一绝”美誉的八都麻绣、有曾获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山花奖”的淳安竹马、有沿承七百多年历史的猪头祭祖习俗…… |
|
|
|
这些以口口相传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还原出原有风貌,定格成永恒经典,展示在大家面前。 |
|
|
|
刻石重约16.16千克,是一块天然鹅卵石,呈不规则整椭圆形,四面皆阴刻楷书铭文,共11行。记载了方腊起义和被俘的时间、地点,以及义军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88年3月淳安县潭头乡(今文昌镇)王家村出土。后经鉴定为一级文物。 |
方腊(公元1048-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县万年镇(今淳安威坪)碣村人,北宋末年方腊利用食菜事魔教组织群众,于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自己的政权。北宋童贯率精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帮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39人被俘。同年8月,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起义失败。
《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16日第三版刊登了一篇由淳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鲍绪先、鲍艺敏二位同志撰写的《一块记载方腊起义的刻石》论文,该论文依据相关史料,对刻石文字内容(方腊起义的时间,攻打赵宋王朝州县的路线,方腊最后被俘的时间,刻石人等)进行了考证,证实该刻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可以佐证方腊起义历史的实物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