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文化文物展
深入解读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文化文物展
  哈尔滨历史上欧亚风雨、华洋杂处,导致文化的多样共生,这种文化共生现象体现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文化方面。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交融,而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集中表现在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之一。
  较早的近代化、中西文化的交融,让哈尔滨刷新了国内多个第一;马列主义最早经哈尔滨流入中国,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在哈尔滨创办,中国西洋音乐教育始于哈尔滨,中国最早的芭蕾舞学校建在哈尔滨,西洋美术教育也是较早经哈尔滨传入中国……
  文化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基础。建设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都离不开对哈尔滨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质的多元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展览主题和定位
  哈尔滨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生共融使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哈尔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曾有多国侨民最久,人数最多、对城市发展贡献最大的是俄罗斯侨民。因驻路、逃难、谋生等不同原因来哈尔滨并在此定居的俄罗斯人,最多时曾达到二十余万人。他们带来了西方文明,是哈尔滨现代工业的开拓者,并一直与当地居民融洽而居,当地中国居民对他们表现出友善、包容和尊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成为哈尔滨当代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以及纳入此框架内的“龙江丝路带”正以迅猛之势横跨亚欧、联通海陆。当此大背景下,金大陆展览装饰有限公司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打造了“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这一国内首个以俄侨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旨在呼吁并服务于“龙江丝路带”建设,从而同沿线国家一同建筑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完成这一宗旨,展览在立题和选材上,以百年前在中国最大的俄侨聚集地——哈尔滨为背景,以丰厚的馆藏为依托,描绘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俄侨文化的融入与繁荣,展示在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哈尔滨顷情演绎的海纳百川的气概和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互通互融的华彩诗篇。
展览布局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厅大楼本身就是一座俄式老建筑,“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展厅位于建筑的一层空间,由五个展厅相互连接,以现有建筑结构为基础,充分利用其空间布局特点,采用“印象派”艺术效果与现代写实结合的手法,将整个展览设定成为一个由时空隧道穿越至哈尔滨火车站,出站后途经哈尔滨城市街道,最后回到家中的空间转换场景,展现设计简洁实用,使建筑空间实现最大化利用。序厅设计了一组时光隧道,一列由俄罗斯开往哈尔滨的老火车徐徐驶来,复原了中东铁路场景,运用铁路、工商、教育、建筑、科学、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典型俄侨文化符号营造展览环境,以“哈埠初成”“商场峥嵘”“尊师重教”“凝固华彩”“科研曙光”“百花齐放”“纸媒风云”“日常生活”等八大单元,引领观众走进那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时代,让观众跟随俄罗斯侨民的生活轨迹,充分体会俄侨的历史与文化,让中俄友谊在这里得到升华和延续。
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为“哈埠初成”与“商场峥嵘”两部分内容,“哈埠初成”单元介绍了铁路修建的背景,并利用触摸屏展示仅三本完整存世的《中东铁路大画册》,后半段展线展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设置实物台陈列大型文物。第一展厅后半部分为“商场峥嵘”单元内容,展示了部分纸质文物,中心展区则集中陈列大型商业文物。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为“尊师重教”和“凝固华彩”两部分内容。“尊师重教”单元利用通道一侧以学校为主要形象的展示空间,展示与教育相关的文物和信息;利用铁艺校门造型将展厅分割出的另一区域展示“凝固华彩”单元内容,建筑模型的设计结合冰雕与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展现了老建筑的美轮美奂,观众还可以观赏圣尼古拉教堂和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三维动画。
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为“科研曙光”“百花齐放”“纸媒风云”三部分内容。展厅前段空间的“科学实验室”集中使用馆藏老柜子和老藏品,展示相关主题和博物馆历史。展厅中段,围绕“百花齐放”这一主题,通过舞台场景穿插的形式,展现俄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纸媒风云”单元则运用老展柜与定制龛柜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俄侨出版物。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和触摸屏阅读的方式,延伸俄侨文献的展示量。
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通过场景复原与文物穿插利用的形式,展示了俄侨的日常生活。VR眼罩、新老地图互动游戏、视频播放窗更是提高了观众的感官享受。
展览的主要特色
1.建筑与展览内容统一
黑龙江省博物馆主体建筑为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是承载俄侨第二故乡美好回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们在进行展览设计上时,致力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外周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建筑成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展览亦理所当然地成了建筑的注脚与内涵。
2.展厅设计理念与历史和主题相呼应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并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驿站。大批移民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鲜活血液和蓬勃生机,并对黑龙江乃至全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风格。
因此,在总体形式设计上,贯彻“一以贯之”的展陈理念:序厅浮雕墙设计是以抽象方式将铁路穿插于哈尔滨的标志性老建筑中,并塑造中俄设计施工者形象,使观者一目了然铁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序厅和展厅连接处,借助一条玻璃栈道下的中东铁路铁轨引领观众走入时光隧道重返老哈尔滨,使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中东铁路在文化中的桥梁作用,也自然过渡到后续展厅文化内容的铺陈。
3.提炼文化符号作为设计元素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写照,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上,大都会被俄式风格基调的建筑所吸引,它们集中展现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相结合的建筑风貌,使哈尔滨成为中西合璧、古今相映的建筑艺术城。
哈尔滨的规划和建设,完全以俄罗斯的规划和建筑师为主导(主要来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莫斯科的规划和建筑为蓝本。在街头巷尾的大小建筑中均采用俄式建筑风格,以期为俄侨营造家乡氛围。
在“凝固华彩”单元的设计中将俄式冰雪水晶球与哈尔滨老建筑模型相融合,并以冰雕立柱造型为底座,与展厅墙面的冰雪元素、哈尔滨老建筑剪影、老建筑照片和展厅上方的镜面相呼应,在方寸之间凸显冰雪世界中的欧式建筑之美。
4.文物与展示需要的自然结合
旅居哈尔滨的俄侨将哈尔滨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艺术,丰富了俄侨的闲暇时光,也影响了哈尔滨今天的城市文化,音乐、绘画、芭蕾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家乡食物的味道可以慰藉远离家乡的离愁,俄侨们给自己的第二故乡带来了啤酒、红肠、列巴、格瓦斯、冰棍、糖果等,形成了哈尔滨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为数不少的俄侨在哈尔滨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镌刻在相册里、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异国风情的建筑、绿红黄白的四季风光和身边那个温柔的他(她)。
“日常生活”单元,将俄侨使用过的钢琴、沙发、壁炉、餐桌、取暖炉、茶炊、梳妆台和相册等文物与硅胶人像、艺术品相结合,复原了客厅、餐厅和闺房的场景,并将视频窗设计成卧室的窗外播放景色变化,营造了浓郁的家庭气氛和思乡情怀。
5.文物特点
此次展览中展陈的文物主要来源于馆内旧藏和俄侨的无偿捐赠。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民间科研组织东省文物研究会的陈列所,该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与黑龙江地区近代早期文博事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会虽仅存6年多,却开启了黑龙江地区近代文博事业的先河,依托其创立的博物馆机构和下设的各个学术股广泛搜集和保护各类文化遗产,并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其他外文报刊等出版物,举办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陈列与展览,开展科学考古考察与调查,公开发表与出版学术成果,推进普通民众文化普及,使得黑龙江地区近代文博事业在其初创期就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推动了本地区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由于博物馆的历史背景原因,馆藏了大量的东省文物研究会时期的动植物标本、科研器材、文物展柜、出版物、照片和照片玻璃底片等文物。
此次展览藏品挑选原则是全方位展示藏品的时代感、真实感和老哈尔滨情怀,让观众看到一个完整的中俄文化交融的老哈尔滨景象。展览注重文物组合,对精品文物给予充分空间,通过多种手段揭示其内涵。在序厅展板上使用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旧藏的相片玻璃底片复制品,展品与展板完全有机融合到了一起,展板亦即展品,而展品亦成了展板。这批反映了历史影像技术发展的文物,承载了众多老哈尔滨的文化记忆,用历史影像说话,直观震撼。
“科研曙光”单元中,使用东省文物研究会时期的老展柜和老藏品讲述相关主题和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历史沿革,老展柜与新展柜相互比对反衬,为观众营造了古朴厚重、沧桑怀旧的情感氛围。
6.辅助展品亦有深厚的内涵
展览共使用辅助展品249件,以诠释文物、扩展主题历史外延背景为目标,注重内容的充实有效,对文化背景进行了全方面诠释,同时讲求真实性和与背景的相融性。种类包括图版、图片、灯箱片、艺术造型、硅胶人像、多媒体外延知识等,选材包括照片、地图、老报纸、文献资料等,就连展厅内的艺术铁门隔断和硅胶人像的造型都是有出处,力求在750平方米的空间里,最大效率化、精准化地展示俄侨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繁荣时期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下的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
7.科技运用色彩纷呈
“哈埠初成”单元介绍铁路兴建背景,利用触摸屏展示完整存世仅三本的《中东铁路大画册》的内容。这本大画册是圣彼得堡的摄影师费舍尔,以其历时6年之久拍摄的中东铁路修建照片为蓝本出版的。作为一场巨变的见证者,摄影师的脚步始终追随着中东铁路工程的步伐,尽管这一巨大工程在两千多公里的沿线同时展开,这位尽职的摄影师仍然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重要时刻。其中的一些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集合了中东铁路修建过程中大量的实物图片。这些图片内容涉及铁路修建现场、当地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房屋、教会学校、车站设施以及自然地域风貌、官员视察铁路地区的场景等,形象地表现了整个铁路沿线地区的人文、经济、宗教、建筑、自然与政治势力等多种历史状况与人文印记。全部图像均为第一手资料,内容翔实,大量少见的历史老照片完整、真实,多角度地再现了百年前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人文风光,是俄侨史、东北地方史,乃至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东铁路建筑特点的有力图文材料。这些凝固的历史片段,为观众们献上一席视觉饕餮盛宴。
“日常生活”单元,运用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使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无缝衔接,既拓宽了展陈范围,又提高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和互动体验,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观看百年前的俄侨生活风貌。
博物馆还在官网添加虚拟展览入口,采用现场实际拍摄采集真实照片,并利用软件拼合技术将展厅实景变成360度全景图的网络虚拟博物馆。观众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到三维空间实景图,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8.完善的设施与服务
整个展览设计兼顾文物保护大环境、微环境温湿度的科学控制,加强防震、安防和消防等,保障了展览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展陈。还设有专职展厅文物管理员,负责展厅文物的检查、监测与保护,每天定时核查并记录,出现问题及时处理。需要重点监护的展柜,放置温湿度测量仪,对光照敏感藏品的减少灯光中的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
展厅设置视频、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手动紧急报警、有线和无线对讲系统,入侵探测装置监控范围覆盖重要区域及各通道、出入口;安防系统主控设备具有报警与图像显示等功能;消防安装预作用喷淋灭火系统,并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等设施。展厅采用EPS应急照明系统,安全疏散、安全出口等标识醒目清晰,前台提供咨询服务,展厅内和公共空间设有观众休息椅。
该项专题陈列每天定时提供两场专职讲解员免费讲解,提供全天候专职讲解员收费讲解和志愿者讲解,并提供俄语、日语两种外语讲解服务。举办“畅游在龙博 说说俄文化”和“哈尔滨的异域印记——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课堂与展厅连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社会反响
展览开放后,吸引了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的150余位俄侨,俄罗斯留学生团队和对哈尔滨充满热爱之情的新老哈尔滨人到此参观。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的老物件上寻找着和自己有关的故事。自2017年6月16日开展至12月底,服务观众153631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数量57126人次。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历史机缘和情感纽带把哈尔滨与上世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外国侨民紧密联结在一起,在百年岁月中,哈尔滨海纳百川的气概和多元文化的精彩留下了灰色与绚烂并存的记忆。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国际化都市,继续保持着其在东北亚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黑龙江省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精心推出的“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是深入推进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发挥了文化睦邻的作用,也为确立哈尔滨东亚文化之都的地位积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