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领海电影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3D立体电影拍摄及完整的后期制作流程,为您呈现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
3D电影拍摄流程:
1. 根据电影剧本,出具脚本方案
首先了解导演通过影片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分镜头脚本制作。确定整体费用、拍摄制作设备、交片日期、最终载体等重要内容。
2. 3D立体拍摄制作日程表
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明确每天的日程安排、粗剪周期、精剪周期等,以便导演掌握影片的整体进度。
3. 拍摄前期准备
根据最终的拍摄方案,成立3D立体技术组,包括:3D技术指导、立体摄影师、摄影助理、3D支架工程师、立体素材管理工程师、立体合成师、剪辑师及Quantel调色师等。
根据导演要求到指定的拍摄场地勘景,确定场地的环境、光线、周边设施等相关信息。根据拍摄需要配备相关的器材,根据拍摄场景准备合适的3D立体支架,还有摇臂、轨道、灯光、道具等辅助器材。
拍摄前的3-7天,进行摄像机、镜头及3D支架测试,确保两台摄像机所有参数保持一致。测试内容包括:同步器、无线控制器、光轴、3D监视器等。
3D摄像机及3D支架
4. 3D立体拍摄
按日程表中指定的时间提前到达拍摄场地,3D立体拍摄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全部到场。将摄像机、镜头安装在3D支架上,接好3D监视器。我们高端的3D立体监视设备能让导演现场看到实际拍摄到的3D立体效果。
经验丰富的3D技术指导可以尽量避免前期拍摄过程中的错误,减少后期的工作量,并且根据场景把握好3D效果,保证拍摄的镜头后期是可用的。有问题的镜头通过特效软件是可以解决的,确保不出现致命性的问题镜头。
5. 3D立体剪辑及3D效果调整
3D立体影片制作,始终要遵循拍摄时追求完美,尽量减少后期工作量的原则。3D立体影片后期制作,主要是完成剪辑与特效及3D效果调整,而不是去为了修正拍摄时的缺陷。因为有些拍摄失误的素材后期是无法修正的。
剪辑软件多种多样,比如:Final Cut Pro、Avid、Premiere都可以用来剪辑3D立体素材,可根据项目需要来选择。无论用什么软件,都要基于双视频轨道同时剪辑制作,因此必须使两轨素材声音、画面保持同步。如果对某一段素材进行了亮度、对比度、调色等处理后,需要复制这个视频轨道的调节属性粘贴到另外一条视频轨道,使左右眼画面颜色保持一致。
剪辑时,还要把握好剪辑的节奏,因为3D图像包含左右眼两个画面,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比2D图像多,剪辑的节奏需要放缓。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纵深的连续性,避免跳剪。比如:前一个镜头是室外风景,纵深效果特别好,下一个镜头是室内演员的脸部特写,出屏效果特别好,两个都是3D效果特别好的镜头,但这两个镜头不适合剪辑在一起。因为这样会强迫观众将目光从一个纵深很远的地方转移到眼前,会引起眼痛。
剪辑师按照分镜头脚本对拍摄内容进行3D剪辑制作,并加入相关的3D立体特效场景、CG视觉元素等,添加解说词、配音、背景音等。
3D立体特效制作,跟传统2D制作的区别,在于要使用两台虚拟的摄像机。在三维软件中,除了3D模型,必须要有两台虚拟的摄像机,使用与现实拍摄一样的设置,也要调整好两个镜头的间距与夹角。这个难点在于,虚拟的软件环境没有现实拍摄中那么直观,不好把握对两台虚拟摄像机的控制。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立体监视器实时查看立体效果,实时修正;另一方面就要依靠经验。数字领海的后期团队已经有多部影院级3D电影的后期制作经验,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
拍摄时,3D技术指导会将摄像机和3D支架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左右眼画面垂直、旋转、大小等参数保持一致。垂直拍摄方案,使用分光镜,会导致一只眼素材画面亮度降低。还有,为了保证后期剪辑时,3D纵深效果的连续性,前期拍摄时的会聚面需要在后期进行调整。这些因素是3D指导现场不能控制的,需要使用专门的3D效果调整软件,比如: Nuke和Ocula, 进行3D矫正,以保证安全、舒适的3D效果。
6. 3D完成片交片
客户审核通过后即可出成片。并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单独的左右眼文件,或左右格式(Side by Side)、上下格式(Up Down)等3D文件格式。并根据要求输出保存到不同介质: DCP打包、HDCAM、蓝光、DVD等。
下面是结合案例说明
1. 开拍前拍摄3D测试样片
图为数字领海在拍摄《国徽》时的场景。在拍摄测试样片前,各部门之间需要做技术上的沟通,充分了解彼此需要配合的要点。因为我们数字领海公司主要提供3D电影技术,所以跟导演、制片方做过几次比较深入的交流,着重探讨3D拍摄方面的相关内容和流程。然后我们进行了三天试拍,试拍完以后又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交流之后才正式开拍。
3D电影《国徽》拍摄现场
2. 3D电影对演员和摄影的要求
剧组的演员大多是初次接触3D电影拍摄,对他们来说,刚开始需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因为3D电影与2D电影不一样,镜头运动、镜头结构都有区别,但演员一般经过两、三天就能适应过来。演员一旦进入了状态,3D技术小组对他们就没有了太大要求,反而是与灯光、摄影等部门在技术层面上的沟通比较多。如果按比例来说,演员方面2D和3D的区别只有10%,摄影有40%-50%的不一样,对后期来说就是100%不一样了。
3D电影《国徽》中的林徽因
3. 3D摄像机和3D支架介绍
数字领海在拍摄《国徽》时使用了两台RED EPIC 4K摄影机,采用垂直方式拍摄。之所以采用垂直的方式,是因为拍3D电影时两个镜头间距大概是4厘米,但是两台机器水平并列放一起的时超过了这个间距,垂直式拍摄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采用双镜头一体机,是因为一体机镜头间距是固定的,在镜头运动上受限制,而且两个镜头的间距是固定的,电影中的一些特写、大纵深的场景等拍不了,3D效果受到限制。数字领海在3D技术的把握上是非常有经验的,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专业的支架来进行拍摄。比如:RED: SCARLET/EPIC; Canon: CINEMA EOS SYSTEM系列 /EOS系列/FX系列; Sony /Panasonic等等。3D ARMOR系列支架设计了很多保护。例如,跟焦器、变焦器、光轴调节等,都设置有力量限制和限位设置,防止过度调节而损坏摄像机和镜头。
4. 拍摄现场监看
数字领海在《国徽》的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现场监视器有4台,两台3D的,两台普通2D的(一个左眼信号、一个右眼信号)。一台3D监视器给导演看3D效果,另外一台3D监视器给3D指导看立体效果。平面的2D监视器是给灯光、摄影等其他部门看的。因为对于灯光、摄影来说,看3D监视器的重叠影像看不出实际现场需要调整的地方,反而两台2D监视器能看出哪里光线不足或者焦点不对。这样的搭配也是我们通过大量实践摸索出来的。
5. 3D素材数据安全管理
在整部3D电影《国徽》的拍摄过程中,数字领海技术团队会有专门的数据管理工程师管理3D素材。数据存储用的是物理上的双备份,就是将拍摄原始R3D格式素材现场导入到两个存储阵列里面,检查好素材没问题后,将一个阵列封存起来作为备份,另一个常规使用,若出现问题,再调用备份。
数据管理工程师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负责素材转码,将R3D格式文件转变为Final Cut Pro可识别的编码,然后检查拍摄的左右眼素材是否有问题,比如:同步、焦点、颜色、亮度等是否一致。发现问题,及时和灯光、摄影部门沟通,避免再次出错。
6. 3D立体后期制作
数字领海公司负责《国徽》整部电影的后期制作。整个后期团队的剪辑师、调色师、3D数据管理师等大概8个人。剪辑校色系统用的是英国宽泰(Quantel),3D效果调整用的是英国The Foundry公司Nuke平台功能强大的Ocula插件,保证了安全、舒适的3D效果。
后期制作流程如下:
(1)素材转码:将R3D格式转码为Final Cut Pro可识别的编码格式
(2)使用Final Cut Pro检查素材、初剪和精剪
(3)制作三维特效及合成
(4)使用宽泰校色及调整部分镜头3D效果;对于个别3D效果有问题的镜头,使用The Foundry公司Nuke平台功能强大的Ocula插件,保证安全、舒适的3D效果
(5)添加字幕
(6)输出成片
3D电影《国徽》在后期制作
7. 在一部3D电影中3D特效制作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数字领海在3D电影《国徽》的拍摄中,有场戏是演员在暴雨中一起推卡车,拍摄时不可能把暴风雨的效果做得那么到位,所以在后期加了很多效果。与之相同的是飘柳絮的场景;还有一个场景是把钢水浇进一个模具,镜头在模具里跟着钢水流动,由于摄像机不可能放到模具里面拍摄,所以模具里面的画面是后期特效制作的;再有就是将现在的演员合成到历史资料的老纪录片里。还有在2011年底拍摄的3D惊悚电影《亲,别怕》中的一些镜头。《亲,别怕》这个项目的制作需要制作一条CG蛇,在画面中配合演员表演,制作要求是电影级的立体影像,实际上真正有点特别的技术就是立体影像的制作。为了完成3D特效,从拍摄到后期制作都进行了完整细致的处理。影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现场的监视器跟所看到的真实立体画面,对每一场戏进行逐层特效处理,为观众视觉感官带来全新体验!数字领海强大后期制作团队保证3D电影拍摄环节中做不到的逼真的效果。
3D电影《国徽》中抢救卡车的镜头
8. 如何把握3D电影在拍摄中的3D立体效果
数字领海的专业3D技术团队认为电影本身是一个故事,3D只是表现形式,故事好的前提下才能考虑3D效果,而且是在前期创作阶段考虑,不是拿到剧本以后才去考虑怎么把剧本里的镜头变成3D。从专业的技术角度讲,整部影片不能一直用很强的立体感去刺激观众,要在一些不需要强调3D效果的场景适当地降低立体效果,让观众眼睛得到适度的休息;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可以极大地强化立体效果,给予观众强烈的刺激,这样才能让观众获得较好的3D体验。《国徽》挺让人期待的3D制作场景之一是柳絮飘扬,相信观众在电影院里观看的时候绝对想伸手去抓飘在眼前的柳絮。
9. 3D电影的剪辑节奏
3D电影的剪辑,应以3D的方式,在尽可能大的3D屏幕上观看。一般情况下,3D电影镜头不宜切换过快,因为是左右眼两个画面,大脑对3D图像的处理要慢,但也不能一概而论。3D电影的节奏其实也可以很快,关键在于对立体感的把握,保持纵深的连续性。要控制好会聚面,如果在拍摄时能调整好会聚夹角,那么即便是镜头切换快一点,观众看着也不会累。
10. 3D电影审查制度和发行方面与普通2D电影的区别
发行上几乎没有区别。审查方面,在内容审查方面是一样的,在技术审查方面唯一的不同就是需要提供3D版本给广电总局做3D环节的审查,是为观众考虑,审查片子的立体舒适度是否够,其他的流程和2D一样。
11. 数字领海3D制作团队的优势
3D拍摄理论早已成熟,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实践中一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当年全机械的状态下要达到双机同步很困难,在拍摄和放映这两个环节都可能有误差。数字化以后实现双机同步就容易多了。但是经验上的东西必须通过人为实践才能获得。比如说,3D的空间感是不可修复的,这个空间感是由拍摄时两台摄影机的间距决定的,如何控制这个空间感是个经验问题,并且现场监看用的是小监视器,不是影院的大屏幕,这也要靠经验来做主观判断。数字领海3D技术团队从08年到现在将近五年期间,在软、硬件技术研发的同时,拍摄制作了大量长短不一的3D影片,积累了好、坏两方面大量的经验。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公司化运作、团队稳定、持续精进。国内其他团队往往是分散的,需要时才临时凑到一起,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12. 《国徽》中2D转3D的镜头
2D转3D技术在3D实拍电影的制作环节中很重要,因为在拍摄3D电影的时候,有一些镜头不可能用3D拍摄。比如说微距,或者是狭小空间等特殊场合。《国徽》里有个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大烟囱里只能容一个人钻进去,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用2D转3D。转换的时候将场景分层,用软件来抠像,重新用电脑模拟立体拍摄,人工调整立效果。高端的2D转3D叫场景还原,就是要在电脑里通过软件重新建模,3D版的泰坦尼克号里就运用了这种技术。如果全片都是2D转3D的话,立体效果肯定不如3D实拍结合2D转3D的,所以,我们不赞成先拍2D版,然后全片转制成3D版。这种做法对于经典电影的翻拍有一定意义,但对于一部新电影这么做就大可不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