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古城,这座承载着1400年商埠文化底蕴的浙西瑰宝,正以3.5亿元的巨资投入开启全新篇章!9月29日,随着高端度假区项目的正式动工,推土机的轰鸣唤醒了沉睡的老街巷,宣告着古城的新生。这不仅仅是一次建设,更是古城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的华丽转身,它将成为集居住、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活态文旅新地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项目规划中巧妙融入的宋韵元素——220间客房,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聚利塔浮雕的雅致,让“老古董”焕发出了时代新韵。
兰溪古城的自信,源自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这里完好保存着明代漕运码头遗址及30余处明清古建筑群。去年,浙江省文旅融合行动计划明确将兰溪古城列为“活化利用示范点”,政策春风催生了此次升级。项目所在的桃花坞区域,曾是城郊边缘,如今借度假区之势,土地价值悄然攀升15%。施工队入驻的同时,市政部门也紧锣密鼓地更新排水系统,一切看似巧合,实则有序推进。
设计团队巧妙地将古城商埠文化转化为建筑语言,提炼出“舟楫”“账本”“茶歇”三大主题。主入口的景观廊桥,栏杆设计灵感源自旧时商船桅杆;餐厅包间以铜钱纹样隔断,致敬兰溪作为钱庄重镇的历史。中医药体验馆内,游客可跟随老药师辨识草药,亲手制作枇杷膏,感受中国枇杷之乡的独特魅力。这些设计细节,均源自市档案馆的商帮史料,连清末茶叶贸易的秤砣样式也被精准复刻。
硬件投入上,项目毫不吝啬。4万平方米的空间内,隐藏着诸多高科技。客房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节能40%;屋顶太阳能板既供电又美观,与青瓦相得益彰。地下工程尤为考究,面对明清排水暗渠,施工方采用微型盾构机,文物保护费用高达3000万。现场工程师笑言:“每一铲土,都需考古队三度勘测。”
项目推进速度惊人,从中标到开工仅92天,刷新了兰溪重大工程纪录。这得益于“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投资方、施工方与运营团队提前半年合署办公。工地实行三班倒,夜间浇筑混凝土,确保白天游客参观不受影响。周边商户已感受到变化,一家酱油铺老板透露,施工队常来光顾,月销售额增长三成。
民生改善实实在在。项目配套市政工程改造了5条道路,铺设柏油路面,新增200个智慧停车位。电线入地,街角绿化选用本地杜鹃,更添生机。项目承诺优先招聘本地居民,已有80名下岗工人接受民宿服务培训。古塔社区的陈大妈欣喜地说:“家门口有了直饮水平台,再也不用扛水桶上楼了。”
区域联动已启动。度假区与15公里外的越龙山度假区签订游客互送协议,摆渡车一票通达。兰溪市文旅局推出“古城-兰湖”一日游专线,整合特色餐饮。本地非遗传承人积极响应,婺剧剧团排练定制版《兰江号子》,将在度假区戏台常驻演出。这些举措均基于去年完成的《兰溪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业态布局独具匠心。除民宿餐饮外,项目还规划了2000平方米的手工艺街区,引入扎染、竹编等非遗工作室。游客可亲手制作兰溪特产蜜枣包装盒,作为纪念品带走。运营方还引入上海团队打造沉浸式剧本杀,剧情围绕民国兰溪商帮茶叶贸易战展开,呼应“小小兰溪大上海”的历史渊源。
文化保护始终贯穿项目始终。发现明代石拱桥遗迹时,项目方立即调整设计,将消防通道改为玻璃栈道,让文物成为景观亮点。新建建筑限高12米,遵循古城天际线保护要求。外墙青砖从安徽定制,每块都做旧处理。风貌管控专家甚至模拟了不同季节光照角度,确保新建筑阴影不遮挡古塔观赏视野。
运营前置思维彰显专业。项目虽刚开工,管理团队已签约20家特色商户,包括杭州知名素食餐厅、绍兴黄酒体验馆等。动态票价系统针对不同客群,工作日主打康养,周末侧重亲子。会员制度更巧妙,消费积分可兑换兰溪全域景点门票,将客流辐射至整个城市。目前预售团建订单中,上海企业占比高达45%,延续了历史商脉。
基础设施升级惠及全城。度假区配套建设的110千伏变电站解决了古城片区电压不稳问题。新敷设的污水管网接入市级处理系统,终结了老城区直排兰江的历史。交通部门优化公交线路,新增夜班车串联度假区、高铁站和市中心。古城居民王师傅感慨:“现在晚上出门,路灯亮得能看清报纸。”
活动策划紧扣在地文化。项目开幕系列活动包括兰溪早茶文化节、三江渔火音乐节等10个原创IP。“商帮风云”实景演出以古城墙为背景,演员服装严格参照馆藏清代商贾画像定制。文旅部门还整理了古城已消失的“三十六行”老手艺,计划在街区设置互动展演点,让兰溪的独特商埠文化焕发新生。
会员登录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