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推出了新的补贴政策。根据《实施方案》,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已经明确: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区)中央投资补助比例为30%、60%和80%。而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和新疆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含兵团)的项目,则可以享受到最高100%的全额补助。这次补贴政策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自然遗产地、道路交通设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实施方案》明确了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享受中、西部待遇的地区)中央投资补助比例为 30%、 60%和 80%。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和新疆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含兵团)的项目可按规划确定的最高补助额度予以全额(100%)补助。
文旅康养工程项目建设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一)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
(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二期建设。
(三)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二期建设。
二、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①文物保护管理设施、文物保护围栏围墙、界碑界桩文物风貌改善,重要历史遗存周边环境整治、重要节点空间或传统街巷沿街立面的整治、历史水系整治、绿化等;
②必要的展示利用设施,如标识系统、保护展示棚厅、文物库房、必要的展示用房、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等;
③保护所需的基础设施,如给排水设施和管线建设及改造、电力设施建设及改造、供热及燃气设施和管道建设及改造、垃圾收集中转设施和公厕,防灾减灾设施等;
④基本接待设施,如生态停车场、必要外围连接路、内部参观步行道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①文物保护管理设施;
②文物保护围栏围墙;
③界碑界桩,急需的防灾减灾设施;
④环卫设施、简易巡护步道;
⑤给排水、电力等抢救性保护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
主要建设内容:
①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如给排水设施和管线的建设及改造,电力设施建设及线路改造,供热及燃气设施和管道建设及改造,垃圾收集中转设施、公厕、消防设施等。
②环境整治,对街区出入口、标志性建筑周围、驳岸、水埠、戏台等公共空间进行必要的景观环境整治、历史水系整治、传统街区立面整治、街区的绿化等。
③在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增设必要的生态停车设施等。
④公有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利用,鼓励由政府组织对无人居住、产权公有的空置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和改造,用于当地的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用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建设内容:
①传统表演艺术类:展演剧场、排练厅和相关辅助用房等。总规模不超过 3000 平方米,超出部分不纳入支持范围。
②传统手工技艺类: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和相关辅助用房等。总规模不超过2000 平方米,超出部分不纳入支持范围。
③传统民俗活动类:室外展演活动场地、小型室内展示空间、库房等。建筑总规模不超过 1000 平方米,超出部分不纳入支持范围。
国家自然遗产地
主要建设内容:
①保护监测设施。建设必要的游客流量监测调控和规划监管设施,如门票预约系统、景区入口门禁设施、重点景点和游线的视频监控设施、游客量实时监测与信息发布系统、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规划实施监测设施等。
②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垃圾和污水收集、环卫设施、综合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设施、小型管理用房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必要且富有特色的慢行游览道路设施,如游步道、木栈道、生态停车场,以及必要的风景名胜区外部连接道路(主要解决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支持长距离的景区外道路建设)等建设必要的资源展示设施、游客解说教育设施(展示中心、标志标牌、科普教育等设施)、游览安全设施等。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主要建设内容:
①生态系统和遗产资源保护设施: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如森林管护、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水土整治等,自然遗迹、地质遗迹现场保护设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如野生动物救护设施等,相关文化遗产、社区民俗保护设施等。
②配套基础设施:必要的巡护道路,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小型管理用房等。
③保护监测设施:生态监测设施,包括地面站网、遥感监测、数据平台等设施,游客流量监测调控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
④科普教育和游览服务设施:陈列馆、科普馆等展示设施,室外科普展示、科普信息站、标识系统等,资源展示设施,游客解说教育设施等。
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旅游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①旅游咨询中心;
②区域性旅游应急救援基地;
③游客集散心;
④集散分中心及集散点;
⑤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⑥旅游数据中心等。
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①旅游咨询中心;
②区域性旅游应急救援基地;
③游客集散心;
④集散分中心及集散点;
⑤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⑥旅游数据中心等。
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到交通干线的连接路;
②景区内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③消防设施、安防监控设施、展陈场馆、解说教育系统、游客信息服务设施以及环境整治等;
④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必要维修保护。
文旅+康养融合建设
围绕文旅+康养的五种创新发展思路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以医疗为核心,打造高端康养旅游
医疗旅游是文旅+康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消费能力强的客户群体,提供高端、专业的医疗服务。这类游客通常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有着极高的要求。
实施策略:结合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专业的医疗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体检、诊断、治疗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此外,还可以开发医疗主题的旅游线路,如中医养生之旅、美容整形之旅等,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二、以康养为目标,推动强身健体旅游
康养旅游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旅游活动,强调通过旅游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这类旅游活动重游率高,因为游客通常会定期参与以维持和提升健康状态。
实施策略:开发多样化的康养旅游产品,如瑜伽旅游、徒步旅游、太极旅游等,让游客在运动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项目,如森林浴、温泉疗养等。
三、以旅游为载体,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传统的旅游模式往往以观光为主,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而在文旅+康养的模式下,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旅游活动和优质的康养服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实施策略:除了常规的观光项目外,还可以增加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如手工艺制作、农耕体验等。同时,提供完善的康养设施和服务,如健身房、游泳池、SPA中心等,让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时,也能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健康。
四、以居住为补充,打造康养旅游社区
对于希望在旅游地进行长期康养的游客来说,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打造康养旅游社区,可以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求。
实施策略:在社区内配备完善的设施和服务,如医疗中心、康养中心、活动中心等。同时,注重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游客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游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五、以小憩为特色,营造慢节奏旅游体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在旅游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放松身心。因此,以小憩为特色的慢节奏旅游体验成为文旅+康养模式中的一个创新点。
实施策略:在旅游地设置休闲区域,如咖啡厅、书吧、茶馆等,供游客休息和放松。同时,开发一些轻松愉快的旅游活动,如钓鱼、野餐、赏花等,让游客在慢节奏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文旅康养发展趋势
随着融合的不断发展,未来该领域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定制化服务、数字化升级和跨界融合的趋势。
1.多元化发展:文旅康养产品将更加丰富多样,涵盖医疗、健身、休闲等多个方面,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定制化服务: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康养旅游服务,如私人医生、个性化健身计划等。
3. 数字化升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康养旅游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游客的健康状况,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康养建议。
4. 跨界融合:康养旅游将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如与教育、文化、农业等产业的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