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悄无声息之中,成都市级公立医院第一个、也是四川省内公立医院第二个院史馆已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落成了!从酝酿到收集资料再到建设成功,这个院史馆花了整整3年时间。
该院史馆占地300平方米,布局精致而紧凑,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迷你博物馆。当你步入馆区,与一幅幅泛黄的影像、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面对面时,仿佛踏入了一条奔腾的历史河流,让你身不由己地跟随历史的波涛起伏,惊叹、感动、唏嘘、欣慰、期待……一连串的内心感受喷薄而出。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是西医入川之地,医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底蕴,“仁爱济民 勤慎服务”这一古老院训从一百多年前传承至今。如何让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且不断发扬光大?院史馆所承载的正是这个重任。
该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说:“市二医院在13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成为人民的医院以后,为民众服务的初心就一直没有变过。我们要通过院史馆,进一步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种理念更加牢固扎根在每个二医院人心中。”
为什么要建院史馆?
凝聚人心 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石
大多数成都人都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历史有所了解。1892年,启尔德和斯蒂文森医生在四圣祠北街创办了四川第一家西医医院,从此让西医在四川落地生根。从最初的一间小诊所,到后来创办口腔专科、创办华西协合大学并主导开办医科、创办护士学校,以及抗战爆发后成为三大学联合医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百余年悠长岁月中,这家贯穿着“仁爱”精神的医院不断开枝散叶。
关于这些历史文化,成都市民能够从医院中看到一些呈现,比如市二医院庆云院区门诊大厅内外的雕塑、壁画、文化墙,以及正式出版过的图书《百年仁济》,但这些稍显扁平的文化描述无法让历史变得立体起来,蕴藏其间的精神仿佛受困其中,亟待一次完整的释放。
市二医院副院长王旭阳在谈及院史馆的建设初衷时激动地说:“4年前,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在对医院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后就说,文化是一种精神源动力、是一种向心力、是一种推动力,既然医院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何不挖掘出来,让它成为鼓舞大家奋勇向前、为患者鞠躬尽瘁的精神力量呢?”建院史馆的想法由此萌生。
院长周谦表示:文化建设是引领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与高效率竞争的必由路径和手段,将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提升起到带动和整合作用。院史馆的建设其实只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医院历史文化凝练成壁画、雕塑、地砖,融入于医院的每个角落,去触动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石。
如今,市二医院已形成“一院两区一分部”的融合式发展格局,住院床位近3000余张,称之为“三甲巨舰”也不为过。
在这样一艘“三甲巨舰”上,如何让广大职工记住来路、知晓去往,让他们葆有初心、牢记使命?显而易见,立体呈现历史文化的院史馆将成为彰显精神内核的载体。
建怎样的院史馆?
浓缩历史 让每一个细节都催人奋进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四川医学史,更是党史的辉煌历程的缩影,它呈现了医院建院以来党建引领的成果,是医院党建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是思想文化教育的提质升温,更彰显了医院的三次涅槃升华。
院史馆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把130年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并让它立体而生动?
为了在有限空间里充分呈现医院文化并彰显“仁爱济民 勤慎服务”的院训精神,市二医院动用了“大手笔”,邀请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权威专家来协助打造院史馆。经过2019年的前期筹划后,2020年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家相继加入进来,以时间脉络为经线梳理医院历史发展沿革,以人文情怀为纬线凝练仁济精神内涵。
记者在现场看到,建成后的院史馆展厅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历史篇“百年仁济”;第二个区域是时代篇“逐梦前行”;第三个区域则是文化篇“大医精诚”。三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以“人”为视角,“史”为核心,“物”为见证,“展”为手段,广维度、多角度地展示医院历史故事、实物资料。
有哪些故事发生?
饱含深情 他们的行为在构成医院的人文
按照专家们的设计构想,市二医院发动全院职工收集历史物证,其间还发生了一些感人故事,而这些饱含深情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医院文化的一部分。
2020年1月底,正值春节,一名叫杨世清的退休老医生得知医院为建院史馆在收集历史物件时,她翻出珍藏的照片,用颤颤巍巍的手递到医院工作人员手中。她说:“作为医生,我愿意和医院荣辱与共。”正是这位杨世清医生,在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抢救肉联厂烫伤工人霍德明。为了全身心治疗90%特大面积烫伤患者霍德明,生了孩子才68天的她毅然给孩子断了奶,在最危急的几天里,一直守候在病床前,几天都没回家。那次大抢救曾轰动全国,更让市二医院烧伤科享誉全国。
马识途的哥哥马士弘在百岁那年在市二医院住院,他的助听器不知在何时、何地遗失,老人为此忧心忡忡。为了不让老人焦急,护士长张俊自己掏了5000多块钱为他买了一个新的助听器,还骗老人说助听器找到了,这件事让马士弘深深地感受到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博爱。2016年老人离世,家属将助听器捐赠给医院。院史馆建成,这个助听器成为浓浓医患情的见证。
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是我国“友谊勋章”的获得者之一,多年居住在我国,最终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深教授。她出生于市二医院前身的仁济女医院,2019年,她在104岁高龄时还专程从北京回到成都,回访市二医院,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她通过成都市红十字会向市二医院定向捐赠了抗疫物资及资金,她的捐赠函如今是院史馆的展品之一,成为中加友谊的纽带。
在一个玻璃陈列柜里,展示着2020年医院支援武汉方舱医院时医务人员们的请战书和入党申请书,以及援鄂医疗队的队旗。当一个个摁着鲜红手印的名字映入眼帘,那一幅幅冒险奔赴抗疫一线的画面犹在眼前,医者的大爱精神力透纸背,让人眼眶湿润。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团结得更加紧密,为人民的健康、为大众的生命毫无畏惧地去付出、去牺牲。”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说。
感受到些什么?
与历史对视 为新时代医者指引方向
市二医院院史馆于2022年1月正式落成,成为该院职工最热衷的“打卡地”。院史馆对二医院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该院办公室职员钟海芳是非医学专业员工,参与院史馆的建设工作后,不知不觉融入进了医院的文化氛围当中。当她走过院史馆外的年轮墙,古朴而厚重的历史节点随着灯带被一一点亮,她的内心被震动,“那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动,在那一刻,我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视,身体莫名被注入了力量。我理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虽然不是学医的,但可以用我所学专业为医院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沈健是市二医院大外科副主任,已在医院工作20余年。在院史馆建成后,他已几次前来参观,“每来一次,总能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医院外科先辈谢道坚、泌尿科胡祖遗等为二医人铺设了一条仁爱之路,有世界第一例胆道取出活体蛔虫手术、有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手术、以及率先将丝线应用于外科缝合等多项中外医学史上的第一。他说:“在这所深厚文化底蕴的医院工作,我们倍感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条路继续往前铺。”
如今的成都市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与2020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位居第56名;皮肤科凭借过硬的专科技术和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影响力、良好的社会信誉以及专科快速发展态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获批为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全省范围内仅有7家单位的相关专业入选,实现了医院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
口腔科年轻医生李亚明在入职市二医院后并没有刻意去了解过医院历史,“当时认为无非是个挣钱吃饭的地方而已,但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改变他的,是院史馆中医院历史上口腔科创始人林则。当年,林则从四圣祠到华西坝,让成都的口腔医学举世闻名。李亚明说:“林则是心怀仁爱才创办了华西口腔,这段历史震撼了我,它让我开始思考,我将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推动口腔医学发展的一分子呢?”如今的口腔科已成为拥有3名博士、3名硕士、10余人有高级职称的特色专科。
尚岚婷是医院文化讲解队的一员,对她来说,每次院史馆的讲解都是与时间交汇的对话,“我们既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医院文化,让二医人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书写更美好的二医院篇章。”
随着院史馆的开放,医院职工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市二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说:“为了人民,具体到健康卫生领域,就是为了人民健康;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身上,就是要发扬救死扶伤、仁爱济民的精神。”他说,医院在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中,将持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西南领先,人文传统深厚、学科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舒适的“百年仁济”知名品牌医疗联合体,为“健康成都”建设作出市二医院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