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22日,第六届中国博物馆行业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国内知名博物馆、行业协会以及各类解决方案供应商等齐聚上海,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行业的最新发展战略,交流智慧博物馆的新科技应用、博物馆运营新模式及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热点话题,从而挖掘市场最佳合作伙伴。
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黄虎作为大会主席发表致辞并带来了主题演讲《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行业》,和大家介绍了疫情下中铁博的智慧化发展手段,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发展趋势。其表示,疫情已经成为博物馆传统经营模式创新转型的催化剂,而互联网及公共媒体成为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疫情加速了博物馆智能化进程的速度,5G、云观展、云播放等新技术的应用正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常态化的手段。此外,疫情状态下,博物馆人处危应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上海科技馆副研究馆员胡芳带来了主题演讲《用户生成内容——博物馆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分享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大型公民科学项目“我的自然百宝箱”,和大家探讨了博物馆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问题与建议。Web2.0出现之后,博物馆通过网络与众多用户交流与分享,在离开博物馆之后,观众仍然可以了解博物馆的最新资讯,跟进博物馆的最新动态。Nina Simon在《共享的博物馆》中将公众参与模式分为四类:促进性项目、合作性项目、创新性项目、承载项目,对应了四种博物馆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用户填充型内容、用户促进型内容、用户创新型内容、共同管理型内容。在此过程中,博物馆对内容的管理和组织、对用户动机与激励研究以及对内容所有权的控制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问题和难点,需要博物馆做好充足的准备和研究。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演讲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下,中国航海博物馆品牌建设之路》,他和大家分享了中海博如何通过加强线上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及文创品牌探索合作进行品牌建设。疫情之下,中国航海博物馆将互联网作为航海文化普及工作的主阵地,注重品牌建设,深化品牌内涵,以航海文化特色为基础,转变运营模式,着力丰富线上文化活动,让市民群众在家也能感受航海历史的魅力,体验航海文化的丰富内涵。具体措施包括推出了“在线看展”活动、直播“云游中海博”活动、打造互动线上活动、开展网络科普宣传活动。中海博实施文创产品系列化,制定“馆藏文物”“历史故事”“大航海”“航海艺术”四大主题,并由此衍生出郑和、海图、海怪、朝宗于海、黄铜时代、白银时代、最青花等多个系列文创产品。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龚玉武带来了《人工智能在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分别从智能化管理系统、博物馆智能导览、智能视频分析、智慧客流分析、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古籍文献智能研究6大应用场景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实践。上博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观众体验;另一方面是针对博物馆的业务研究与文物保护,通过嫁接科技的翅膀,提高博物馆科学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智慧文化场馆。
上海汽车博物馆公众教育主任姚畅以《行业博物馆创新与跨界的实践》为题发表演讲,以“行以致远——水陆出行掠影展演项目”为例进行了分享。此次项目展览以“江南水陆出行”为切入点,聚焦四类水陆交通工具及其发展历史,讲述了人类千年来对于出行方式的追求和创新。项目前期,上海汽车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就项目可行性进行了调研,对项目主题项目实施论证并完成思维导图。项目落地阶段,确认展陈大纲及展示陈列,提前联系宣传推广,组织公共教育,并开发/引进文创产品约40件。
南通博物苑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黄金以南通博物苑为例,和大家探讨了 “互联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近年来,南通博物苑秉承张謇先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苑宗旨,一直致力于“互联网+”实践探索研究。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通博物苑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精彩不打折,将文物、展览、活动等搬上“云端”,通过玩、学、看、听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公众足不出户,就能玩转虚拟展品,体验数字展览和学习教育活动,为公众带来多维度、全方位的参观体验。黄金表示,线上线下结合,最关键是用成熟的技术+融合资源+故事挖掘+互动体验+创新手段+创意设计,拿出吸引公众的产品,讲好博物馆故事。
泰特美术馆国际合作关系总监Neil MCCONNON通过远程直播的形式和大家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对博物馆行业的新思考:博物馆与创新。疫情的来临暴露了博物馆过去的缺陷,让博物馆人有机会反思、质疑和重新考虑以前的行为模式。博物馆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方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分享。博物馆网站本身需要成为一种媒介,不再只是一个信息提供者,而是另一种在线体验收藏、专业知识和故事的方式。最大可能的将空间多用途化,包括入口、门厅、展览馆、创意学习空间等,并允许根据项目和要求等进行空间再创新。这些策略可以被引入到定向标牌、寻路、展示、动态图像、动画空间中,创造更令人兴奋、多样化和动态的公共空间。
第一天下午的小组讨论主题为《危机与变革——博物馆在非常时期的创新实践》,该讨论由中国铁道博物馆副馆长黄虎主持,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甫、昆明市博物馆副馆长李晓帆、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龚玉武积极参与了讨论。嘉宾们围绕疫情加速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展陈新模式、革命性的数字技术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改变等话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交流。
第二天的论坛以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带来的主题演讲《挑战与发现——疫情时代云策展》拉开帷幕,她和大家分享了丽人行云展览的创新实践。从简单把线下实体展览搬到“云”上,到策划线上限定的“云展览”,打通云策展、线上互动等越来越多环节,“云展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让展品的排布不必受到收藏方或地域的拘泥,因而衍生出无限的可能,值得关注与期待。此次丽人行“云展”从始至终都在线上,包括“云策展”“云布展”“云观展”,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在无实体展厅打造线上“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消除现实世界中文物艺术品的借调程序,实现众多在物理空间内不可能达成的“相聚”,“云展览”为策展思路上的创新释放出无尽空间,也恰为这类展览的未来指明了一种方向。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部主任白芳带来了《恢复与重塑:后疫情时代“三城记”展览的策展实践与反思》。本次展览展示了来自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的外销画、丝绸布匹、手绘丝绸、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166个组合共211件展品。白芳表示,多感官认知、沉浸式体验的线下展览与云展览、云传播二者紧密结合,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更好服务大众、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云展览可以打破现实维度的壁垒,与观众构建起跨越地理局限的链接。如何带着“数字化”的思维策划线上展览,是未来展览策划思考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改变了博物馆和观众的关系,促使博物馆从“信息提供方 ”到“信息体验方”的转变,思考博物馆如何运用数字化科技,是当代博物馆保持活力的关键。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通过远程直播发表了主题演讲《5G为博物馆赋能——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和大家探讨了如何借助5G新基建解决博物馆面临的痛点。5G是现代高科技数字化产品终端与文博行业信息化融合的纽带,也是实现博物馆“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通道。2019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中国联通紧密合作,启动了5G创新应用项目的建设,形成4款应用:5G+VR全景直播、5G+感知安防、5G+AR文物修复助手、5G+AI游记助手,基于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移动网络,融合VR、AR、AI等前沿技术,提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在服务、管理、安保领域的智慧化水平。
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蒋菡通过远程直播分享了《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新业态的探索》,和大家探讨了博物馆IP授权的价值与优势。博物馆授权隶属于艺术授权这个细分领域。对博物馆而言,采用IP授权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相较传统的自产自销或委托外包等形式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利用授权博物馆能够获得常规业务之外的经济收入;降低开发成本;开拓了更多服务形式和种类;拓展了新的渠道;获得更大的宣传和曝光;知识产权资产得到增值。而另一方面,授权作为一种更为商业的市场行为,必然面临利益纷争;授权的监管更难;此外这还更多的部门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的确权管理工作。
论坛结束后,组委会还组织与会嘉宾们前往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参观展览项目:巴西艺术家组合OSGEMEOS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大展“来者皆是客”,嘉宾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此外,贵州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昆明市博物馆、永康市博物馆、良渚博物院、嘉定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中国印刷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上海观复博物馆、苏宁艺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浦东美术馆、临港当代美术馆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了论坛。两天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关于诺本集团
诺本集团是国际领先的投资贸易促进机构,致力于发展欧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国际投资和贸易,及各领域先进技术的交流。自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及世界500强企业的支持下,诺本每年成功在华举办40余次国际投资和贸易发展峰会,已成为持续发展的中国市场和国际先进技术及优质资本之间合作沟通的有效桥梁,并成为中国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投资贸易促进机构之一。
欲知更多详情,请联系:
上海诺本会展服务有限公司Julian Huang
+86 21 60851000
+86 139 1696 6664
julianh@nopp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