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称赞非遗项目,比如花鼓戏、粤剧、玉雕等,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重视,进入了最好的保护和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它积淀着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起源的每个瞬间,它客观的再现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而今,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技艺的学习耗时良久,却难以为从业者赢得体面的收入与社会地位……种种原因导致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没有传承人,我们就失去了非遗。没有受众,这些遗产同样会湮没无闻。
面对非遗文化可能消失的现状,全国各地纷纷通过建立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馆来保留先祖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历史影像、场景还原、视听播放、手工体验等多元表现方式,结合全息、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展示技术,唤醒人们的非遗记忆,打破传统非遗馆设计思路,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发展脉络,为非遗文化馆注入新鲜创意,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活”起来。
就拿北路戏文化展厅来说,它从历史——历史渊源、现在——传承保护、未来——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展示北路戏的发展过程。北路戏原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一种稀有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仅存于福建省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如今也成为非遗文化之一,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展厅中,设计手法皆以北路戏经典剧目表现为核心,通过景观造景、实物展示及多媒体影像技术等展示北路戏的魅力价值,并根据北路戏的内容和形态设计相应的抽象符号,作为空间文化符号的蓝本,以展厅收藏寿宁人记忆,复兴北路戏辉煌。
在湖南桑植县,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因属于夏代晚期至早商时期具有显著土著文化特征类型而被命名为“桑植文化”。为了将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给后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展馆作为宣传载体,把当地特色的白族杖鼓舞、民歌、戏剧等非遗项目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展示。
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在酒壶倾泻的微型瀑布造型上,通过互动投影展示化石石雕、百根冰酒、土方榨油、土家布鞋制作技艺的过程,体验古法技艺的精髓。此外,还有体感互动装置、360°全息影像、电子翻书等高科技与非遗文化融汇,多方面展示核心亮点,并且让每一个细节都变得可感知和互联互通,以变幻无穷的新奇体验加深观众的认知,从而让参观者更容易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将科技创意与非遗文化相结合,采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合理的空间布局,运用特色的多媒体互动技术,不仅趣味十足,颠覆了传统非遗文化的展示模式,让人在科技中加深对非遗文化印象,同时非遗文化因科技的加持,可以更具体的展现于人前,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其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开创性地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与传统非遗文化融合,以“科技创意+非遗文化”的深层次协调,带来完美的展厅建设方案,渐渐成为展览展示的特色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