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雁栖湖论坛在怀柔中建雁栖湖景酒店举办。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演讲“文旅视野中的科技:价值与价值观”。
全文如下:
谢谢主持人,让我有机会用您拿来《时间简史》和鲁班锁,就推销了自己的新书《旅游&文化》。对于一名长期从事旅游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学者,从承担党建和行政主责的机构负责人而言,阅读科普书籍、做个手工活,确是难得的休闲。不过在丁洪教授这样的物理学家面前,断是不敢显摆奇点、视界、黑洞、量子纠缠什么的,还是聊聊电视吧。
中国首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手术两百年》近日在央视一经推出,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和网友一样,“虽然是文科生,看完第一集就被震撼了”。震撼的是医学,更是医生、护士,以及3D打印、手术器械、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带进光明”。正是因为有他们,才使得医学一次又一次进步,把昔日那些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变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从100年前的31岁,延长到如今的71.6岁。正如葛俊波院士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医生的初心,都是为了让病人有尊严的活着。
科技延长了寿命,也让人类走向更为遥远的远方。从屈原的天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到被证明的引力波和被拍照的黑洞,人类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边界也随着外移。是农业、水利和机械化,让我们丰衣足食;是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汽车、火车和飞机的发明,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照进国民大众的现实。今年上半年,国民对精神生活需要及其支出首次超过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旅游人次和消费支出等市场数据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预计3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8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8%和13.5%。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已经行遍这颗孤独星球的人类还将走得更远。随着载人航天、可回收运载火箭、深海潜航Triton的技术进步,太空旅行和深海观光将不再是航天员、科学家和极少数富豪的专属。伴随着5G、增强现实、3D全息成像等信息产生和传输技术的进步,人类视界毫无悬念地被再一次延展。借助新型的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触摸史前的恐龙,可以看见一个虚实相间的长安十二时辰,可以和哪吒、敖丙一起成长为心目中的自己。
科技把人们送到远方,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也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随着旅游权利的普及,游客在欣赏美丽风景和凭吊历史人文的同时,对异国他乡的生活体验也提出了品质要求。游客去到大草原,沉醉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同时,也不能风餐露宿,每晚都在《鸿雁》的歌声中不醉不归啊。梦想的尽头是科技,是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无论是现代酒店的施塔特勒竖井、高山峡谷的游客索道,还是迪士尼的梦工厂、夜间旅游的灯光秀,都是当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日益精进的结果。在市场调查、需求把握、渠道分发和场景营造方面,大数据更是无所不在。在脸书等社交平台上点赞70次,它就可以给用户画像;点赞150次,它可能比父亲还要了解你;点赞200次,它甚至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在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和满意度逐渐提升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服务质量稳中有升,游客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80.15,同比增长3.8%。国内外游客对当地居民态度、网络预订、旅行社、住宿、餐饮等的评价较高。虽然无人酒店、服务机器人在友好、效率、人性化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是对未来的影响已经显现。事实上,大众旅游者之所以能够享受旅程中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我们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享受更丰富的商品,以及更高品质的服务。面对科学技术,作为旅游工作者的一员,请允许我致以由衷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
科技让旅游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在公众的意识里,旅游是依赖山山水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劳动密集产业,是靠经验保障的服务产业。今天,伴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旅游领域的深耕细作,好山、好水、好声音与旅游业共同碰撞出科技之光。数字化进程正在从规模、结构和行为多个维度重构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没有科技的应用,我们很难想像携程和去哪儿、如家和七天、海昌和方特的创业成功,也很难想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每个节假日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就发布市场数据。当然,如果没有随大众旅游时代来临的6万亿元的消费市场,也很难想像梁建章先生、庄辰超先生这样的计算机领域的精英人物会进入旅游领域成功创业,并发明了“小诗机”这样把诗、远方和科技结合在一起的产品。通过复盘所有取得巨大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我们发现科技用新的方法满足人的既有需求,也在发现和培育人的潜在需求,比如微信、脸书的社交需求,谷歌、百度的搜索需求,阿里巴巴、亚马逊的商业化需求,得到、蜻蜓、慕课的知识需求等等。人类旅游需求的多维度细化和深度开发将是未来旅游的主要方向。前一段时间下载了一个小众APP叫片场,它收录了870多部电影,让用户跟着电影去旅行,形成了电影热门目的地。
同志们,朋友们,
国家科学中心是科学家聚集的研发中心和创新高地,也应当是伦理的示范者和价值观的引领者。基础科学研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源泉,也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石,但是只有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科学家是不够的。希望这片沃土能培养和造就像牛顿、爱因斯坦、图灵这样对人类文明有革命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也要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科技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学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科学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人民更企盼科学家能够带领大家了解科学、热爱科学、从事科学。不能在《自然》、《柳叶刀》上发高引值论文的国家肯定不是科技大国,但是不能唤起国民的科技意识,让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成为青年人最想报考的专业,这样的国家也无法成为可持续的科技强国。国家科学中心需要科研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也需要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甚至是有市场价值的科学IP,培育研学旅行新高地。
国家科学中心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科幻作家和科普名家。如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科学家给民众讲科学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科学水准和综合素质。我不知道有没有“国民科技指数”这样的统计指标,如果有的话,应当可以清楚地表明科学普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事实上,鸡血疗法、绿豆治百病、粮食亩产万斤、头顶铁锅接受宇宙能量,诸如此类听起来如同段子的非科学、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做法,都曾经是真实的历史,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为此,我们需要国民的、大众的和当代的科学普及。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无数的少年儿童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前几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三体》,拍成电影的《流浪地球》,让我们的目光从“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转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从期刊《环球科学》到电视频道《探索》《国家地理》,再到网上的知乎、果壳、科学松鼠会等开微信公众号,重拾“赛先生”的大旗,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和社会理性都是功莫大焉。现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国家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不能都是历史和国学,还得有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名家。科研工作不能都去盯北斗、探月、天眼、极地科考和海洋深潜,科研院所和高校也不能千军万马都奔着C刊,甚至是为发表而发表。为防止科学走向科学至上的功利化科学主义的泥潭,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研发组织和成果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反思。
国家科学中心就像一座花园,要有科学家的花朵,也要有科学家生长的土壤、水和阳光,还要有科学传承创新所必须的生生不息的生态圈。科学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能一想到科学家就是陈景润、霍金,就是穿着白大褂摆弄试管,就是对着望远镜看星空。大牌如丁洪教授这样的首席科学家,除了专业工作,他们也需要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需要照顾好子女教育。为此,我们需要建设实验室、图书馆、住宅等硬件设施,也需要建设文化馆、美术馆、电影院、戏剧场等文化空间,餐厅、咖啡厅、精品店、酒店、民宿等休闲娱乐场所,还要为后代准备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共和国历史上的大三线建设,搞了很多大工程,去了那么多的科学家,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什么后来很多又迁回了城市?项目没有内生性的消费、生产、就业、教育、生活和文化娱乐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深圳、广州、合肥等城市之所以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不完全是科学家、工程师的创新驱动,还有公共文化的完善、商业环境的优化以及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今天的科学城不能只盯着核心指标搞功能性建设,还必须引入负熵,形成开放、共享、生生不息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我相信总有一天,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人文和科技的边界会消解、会融合,旅游得益于科技的支撑和人文的滋养而自由地生长。更希望有一天,我们只是以生活的名义,相聚于美丽的雁栖湖畔,旅行于浩渺的星际空间,分享幸福,创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