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发展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在市场机制下,基于城镇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解决方案,需要统筹兼顾政府、企业、百姓三方利益,受到规模、周期、投入、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讲一下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痛点。
1.土地之痛
土地是影响到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瓶颈。为什么呢?因为特色小镇开发如果没有了土地,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是非常难以介入的,大量的建设及开发成本需要有土地来作为保证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及回收。现在由于中国土地二元制体制,形成了一部分城市土地属于国有,而另一部分乡村集体所有土地难以得到开发和利用。
特色小镇区位分布图
这张图是分析了中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之后得到的一些数据,从区位特点上看,特色小镇与城市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城市近郊、大城市远郊和乡村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最多,占到了41%,其次是大城市近郊区占35%。
土地是大部分特色小镇在开发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如果特色小镇在开发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评估出来获得土地以及通过调整等多种手段能够获得的土地量,基本上决定了未来小镇的投资量和开发风险。这个是特色小镇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痛点。
2.资金之痛
第二方面是资金之痛。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我们当时估算过一个数字,如果每个特色小镇按照现在市场投资50亿,政府通过借债和其他方式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亿,那么,打造一个特色小镇基本上资金量投入在100亿左右。
特色小镇的打造如果脱离了景区的打造,按照一种类似于欧洲小镇的方式打造的话,完全依赖市场的投入,其实是非常难以生存。如果找不到资金来源的出口,资金的来源也是非常难的。
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开发的回收。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很多特色小镇刚开始风风火火,后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带来不小影响。比如近两年兴起的PPP模式,后来又被叫停。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的企业来说,这种风险是非常高的。这就使得2017年底到2018年初特色小镇的打造突然缩减的一个原因。
而在产业层面上,特色小镇也会打造一些产业,全国除了个别的依靠大型企业拉动,如云栖小镇比较成功之外,大部分以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但从产业角度而言,中国现在的产业发展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实体行业的发展,并不能在当地解决大量的就业,又很难把工人或者企业高层派到乡村去做一些事情。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在资金层面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3.生长之痛
除了资金之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生长之痛。特色小镇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是相当大的,成本投入大、回收周期比较长。我们看到比较发达的欧洲小镇其实已经经过了30-50年的生长过程而形成的。中国的特色小镇更多的还是属于开发模式,基本上大部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特色小镇之后很难有未来的生长过程。
目前可以看到比较有名的袁家村、乌镇等旅游景区型小镇的发展都是经历了10年以上的发展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更新和生长,这种生长使得整个区域获得很好的发展,未来的附加值也是非常高。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的开发也面临着产业和运营两大核心,伴生融资外环境的三大问题。
难点一:产业层面
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单一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首要阻碍
产业是特色小镇开发中的核心抓手,其发展模式多为依据自身产业基础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择取“特色产业+旅游业”的“双产业+配套产业”发展模式,再纵深连接上下游,横向延伸相关产业以建立综合架构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构建是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基础,延伸出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产业集群。
难点二:运营层面
产业基础是否强势,以及产业链环节和节点企业能级都将影响特色小镇的运营好坏
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大多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运营的前提是基于强势产业基础搭接运营生态链,同时构建完善的外部环境支撑体系。
难点三:融资层面
PPP具备突破融资瓶颈潜力,但PPP模式在投资领域上存在局限性,同时市场可操作性有待验证
特色小镇融资分为投资主体前期直接融资和后续跟进融资,前期投资主要由特色小镇投资人提供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和产业打造,后续跟进融资指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和运营能力综合评定特色小镇的潜力,以此决定是否跟投,产业基础和运营能力决定了小镇是否可以滚动融资跟进发展。
然而特色小镇大规模、长周期、收益低、经验少等特征,导致小镇开发融资困难。所以需要构建以项目为核心,以城市投资及旅游投资为基础,多种投资平台相互协调,特色小镇投融资平台为互相支撑的投融资框架结构。基于特色小镇的核心特征,政府介入、导入专业社会资本的PPP模式或是化解融资瓶颈的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