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
将于2018年9月10日至9月14日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亮相
万物,存在即有灵,古老的文化遗产也能够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重现缤纷万千的色彩和生机灵动的魅力。
当我们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整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起数字化虚拟的文化遗产,终于,在时间的侵蚀力量面前,文化遗产得到了真正永恒的生命传承。
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交互式新媒体艺术作品,则是从精神层面领会继承了文化遗产的核心,让那些古老的先人遗留下来的笔触栩栩如生起来,与我们同处一个维度和时空,古今对话间,感受文化动人心性的力量。
本次展览将呈现六大展区
“紫禁威仪The majestic mansion”,
“先贤圣迹Confucius’s Footstep”
“宝相霓裳Buddhist Grace”,
“邑巷人家Ancient City Stories”
“皇苑林泉Splendor of Royal Garden”,
“传艺承明Achievements of potential artists”
紫禁威仪The majestic mansion
端门数字馆
“端门数字馆”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将一座整体的古典建筑完全用作数字化展示的尝试-构筑印象之门,打开故宫珍藏已久的文化宝库。
数字互动技术与古典建筑家具巧妙融合,每一扇门都对应着真实的故宫宫廷,漫步其中,人们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宫廷生活,织绣、服饰、家具、书画、器物,穿越漫长时光,依然保有温度。
韩熙载夜宴图互动长卷
韩熙载夜宴图”是在端门数字博物馆书画展区展示的大型交互式影像作品。不仅精细化的复原研究画中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故事,更通过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和设计手段,让观众亦如置身于“夜宴”场景,有人物景致有情节玄机,待满载着好奇心的观众一探究竟。
先贤圣迹Confucius’s Footstep
孔子博物馆圣迹图互动展示
横向大屏的长卷动态绘画,数字化演绎和互动展示,以您从未见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演绎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联动的智能语音识别互动对话,对论语故事进行了深入解析,尝试着来一场穿越古今的智慧对谈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听看,圣人会怎么回答吧?
宝相霓裳Buddhist Grace
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虚拟现实博物馆
位于丝绸之路的风沙之城的敦煌,残酷的自然环境反而成就了无数人向往的精神绿洲。风沙无法掩盖,时间无法夺取,距离无法阻隔,当您来到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
这是基于莫高窟第159窟的现状构建的高精度虚拟洞窟。通过典型洞窟的虚拟漫游、敦煌数字化研究过程展示等手段,再现了敦煌的艺术和文化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数据还原的不仅是历史真实,更弥补了色彩失真、局部损毁。时间摧枯拉朽,在这里止步。
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成果在线博物馆
运用AR、VR等技术,让人身临其境,大唐气象的精美佛像壁画,仿佛触手可及。
文化遗产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和展示的探索一直在递增飞跃,用户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了解、学习、互动欣赏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等。壁上人,不再只能壁上观。
飞天月舞全息影像
全息动态敦煌飞天乐伎在实景空间邀您共舞 - 仙乐阵阵,羽衣飘飘,如坠极乐梦中。
邑巷人家Ancient City Stories
羊舞岭窑
益阳有古窑,这古窑依岭而建,仿佛一条神秘的巨龙匍匐在青山绿水之间,吞吐着火烟,孕育着独特的古窑文化。
从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入手,三维仿真模拟还原了古窑址周边场景和环境,烘托出古朴而生动的氛围。我们得以观赏古窑的结构、运作方式、工作流程和瓷器的艺术特征。
明清古巷
当您漫步在这个数字化重现的益阳明清古巷中时,这个被誉为最美江南小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穿越了时间的面纱,在向您传递当年人们在这个商业港口生活的景象以及湖湘历史文化的气息,曾经辉煌的文化遗址重放异彩。
皇苑林泉Splendor of Royal Garden
圆明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圆明园的断井颓垣、一草一木无不浸润了沉重历史的回忆,像一个垂暮的老人,用生命铭记着曾经耻辱的过去,提醒后人不可或忘。然而当通过三维数字重建,让这座曾经被称为“世界大观园”的园林建筑重现当年的神采,惊叹之下,更能令我们牢记历史的教训罢。
传艺承明Achievements of potential artists
再造·甲骨
展示了甲骨文字体开发与推广项目,已结题教育部纵向课题《中国“甲、金、篆”古文字的数字化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受云南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技术评论社委托创作东巴文字库与推广设计项目;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推出的“女书字体线上转换器”、新章草字库设计等中国古文字艺术的现代设计转化与推广项目。
甲骨文镂空绘图模板(获专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
“朝花夕拾” 系列作品借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赋予古老的非遗技艺国际化现代的气息。
骷髅幻戏图
你若轻拨弄丝,就能够感知宋画原作中的生死之幻和谐谑之趣。
几重山
“几重山水绕轻舟,几复春寒慰吾忧。”古代诗情入骨,化为今人愁绪,恰如这层层纱幕后,轻舟蜿蜒几重山的情景。多层嵌套的绢帘,相互交错运动,让山水灵动之间,更增加了同一幽情古今对比的张力。
木兰
将新材料融入到传统的织绣工艺中,通过电路控制动态绣片花瓣开合,如生命般的动态活力引人驻留。信息时代,传统手工艺如何生存?如何破局而创新?当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传统工艺的现代困局时,也许人机交互技术和新型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与非
风铃声动,一池鱼舞。您轻轻拨动风铃,黑白色的鱼儿跃然影中,聚散离合,阴阳相生,化元归一,如同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一个最简单的答案,一个最简单的循环,传达阴阳相生的流动意境。
策展人
王之纲
“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成果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新媒体创新演艺研究所所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第八届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在创新多媒体演艺领域拥有众多突破,参与的戏剧创作曾荣获国内专业领域最高奖项,众多影像作品在国际重要艺术节上展出。
参展项目负责人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分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专家,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核心专家。主持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
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意大利金圆规设计奖评委。
徐迎庆
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信息艺术设计系X工作室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CAA: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CCF: 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员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曾担任国际人机交互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Program Chair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Design, 2013)、SIGGRAPH ASIA 2012的艺术展示主席 (Art Gallery Chair)、CASA2012大会联合主席(Co-Chair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imation and Social Agents)、国际多媒体技术大会交互艺术联合主席 (Co-chair, Interactive Art Program of ACM Multimedia 2009)、并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吴诗中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教授。担任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展示设计研究所主任。
吴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研究分会理事,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Heliyon等职。在基于网络的创新应用设计与智能移动服务设计方向上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发表了相关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论文30 余篇;主持或主要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研究项目,多件作品入选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国际重要展览。
张烈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馆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张烈教授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博物馆展示传播设计研究专家,是文化部“数字文化体验空间构建研究”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交互设计学科建设研究”负责人。他关注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服务于城市文化经济和旅游开发,实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创新研究。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奖、全国美展优秀奖、GRAND PRIX DU DESIGN SPECIAL AWARD等奖项;承担国家国学中心展示体验规划设计、孔子博物馆统和设计研究、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服务示范平台设计研究、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总体策划设计等多项跨学科、跨院校的国家重大公共文化和文化科技课题项目。
米海鹏
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加入清华之前,任日本东京大学助理教授。
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新教研系列准聘副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办主任。
X-Stuido的联合导演。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有形媒体、自然用户界面、新型交互范式、人机交互等。学术成果包括RoboTable,Pebbles,JECCO等。
师丹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系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家、交互设计师。
师丹青具有交互艺术与计算机科学双重学术背景:曾就读于中央美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媒体艺术系,并在美国布朗大学系辅修计算机专业。
在基于新媒体艺术的学科交叉的广度方向上:师丹青基于清华大学跨学科平台积极推动以“过程驱动”的学科深度交叉探索,所涉及领域包括:融合声音引擎及人工智能的虚拟剧场、融合积极心理学及脑机接口的交互体验空间、融合计算机图形学及智能硬件的影像创作工具设计等方向。他的跨界创作多次参加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德国ZKM媒体艺术等展览并获奖。
在交互媒体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深度方向上:师丹青曾任德国柏林ART+COM多媒体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及软件工程师,主持项目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动物园、韩国Hansol纸文化博物馆、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世界文化中心、德国Telecom通讯公司“云”概念酒店等。回国后,师丹青带领清华美院设计团队完成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体互动媒体设计、故宫端门数字馆的整体设计、住建部智慧城市体验中心等重要互动体验展馆的设计项目。
原博
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务办公室 主任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手工造纸联盟负责人
中国手工纸艺术研究所 所长。
致力于传统工艺与设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研究为基础、以设计为手段,从文化和学术层面上推动中国手工纸的工艺传承、知识传播与设计创新。创立“纸原”手工纸设计品牌,与手工造纸传承人一起,为现代人提供有故事、有温度、有文化意涵、有品质的纸的生活。
陈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设计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奥运火炬手。主持设计制定国内“特许设计”最早的规范性文本。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主持设计2014青岛世园会、北京礼物、北京故宫博物院包装系统等重大设计项目,担任伦敦奥运会、巴西奥运会、NBA中国等艺术设计顾问。著述出版20余部、论文数十篇。倡导研究型设计教学与实践、“格律设计”理论的提出者,主讲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2015年受邀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汉字设计主题学术演讲。“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类总召集人,大赛评委。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章草设计字库设计者。
李迎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高级时装协会学校访问学者、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舊”服装品牌创始人、“jiustudio”设计工作室创意总监。
李迎军致力于“民族文化与时尚流行”的研究,出版《服装设计》、《现代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著作五部,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设计作品曾荣获“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金奖”、法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作品大赛“国家奖”等多项国际、全国权威专业竞赛奖励。参加“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数十项专业展览。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江南国际时装周”、“2017北京时装周”发布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