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史馆是体现商业银行发展主题的金融“博物馆”。近年来,各行纷纷将行史馆建设作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系统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料收集难、展示效果弱、管理效果能差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与障碍。同时,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形势,也对行史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多管齐下,广泛收集史料
(一)“沉下心”深度挖掘。要认真查找行内档案资料库,对其中的照片、历史文件档案、库存实物重新进行分类梳理;要联系查找地方档案馆,通过翻阅《金融志》等专业书籍或进行网络查询,找出银行发生历史大事件的国家政策与社会背景;前往当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查阅历史档案,收集相关史实资料。初始阶段要尽可能地多收集,扩充库存,为下一步整理行史奠定基础。
(二)“走出去”广泛征集。史料收集人员赶赴商业银行辖内机构收集有关领导来访、业务创新、先进人物等图片和实物历史资料,前往上级行、兄弟单位各个银行行史馆参观学习,通过系统内的帮助,获取具有历史价值的史料。这是一个少走弯路的收集捷径。
(三)“坐下来”集中专访。老员工、老前辈是对单位了解银行活的“行史馆”。要抓住行史馆建设契机,制作“口述历史”专题片,录制他们对银行历史的访谈,采访不圈题、不设限,让其畅所欲言,抢救性地记录历史,还原、核实、充实银行历史史实。
突出重点,选定展示内容
(一)内容遴选。要以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既突出银行取得的历史贡献、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又体现对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贯彻及对银行企业文化的传承。还应根据本银行特色,设置专题。各行在前厅天花板部分展示了“银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机构图”,悬挂绘制着行徽标识,重点突出,机构建筑外观的彩画白瓷,突出了单位重要的对外交流和金融地位以及银行为服务“一路一带”战略所做出的努力。
(二)逻辑编排。蓝图画对银行史馆的每个展区均按照国家形势、总行职能、闽行发展三个层次逻辑顺序编排,从时代背景变迁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延伸到各个银行职能的转变,再到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为轴线,做到由上而下,由远及近,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脉络清晰。
注重细节,强化形式表现
(一)展板呈现。图文上墙的展示方式切忌呆板化,应根据主题内容,以图片、文字、画框、触摸屏等方式进行多元组合,注重变化。行史馆对传统展板模式进行创新,第一区以1914年创行时在什么地方成立,定制,复原模型原型设计了一面文化墙,展示当时行史背景的同时,亦可作为签约背景墙使用,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让客户体验银行的厚重历史底蕴。
(二)实物展示。可借鉴现代展馆的表现手法,设立多个主题展区,各区域展柜的设计要注重与所在区域的协调融合,也要注意因展品而异,绝不能出现削足适履的问题。展柜的设计也要体现该银行的特色元素,使之与行史馆整体风格协调统一。实物展品的摆放位置,主要以展区上墙图文主题内容为导引,使之相互辉映。
(三)场景复原。这是行史馆展览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展示效果极佳。蓝图画设计复原场景在现,行史馆场景复原,分为新旧中银大厦模型、钞券展示及拓板印刷、派送侨批等部分。派送侨批场景以该行侨汇派送员原形制作硅胶人,再现派送员骑自行车上门,用闽南语通知客户来领取的画面,结合声光电技术,把对话、旁白等生动展现,体现中行人不畏艰苦、兢兢业业的服务精神。
(四)创新媒介。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让行史馆呈现视觉上的冲击,以光影成像、录像播放、电子触摸屏演示、沙画表演、VR实景体验穿插于展览之中,使表现形式丰富形象,生动有趣。突出银行史馆创新使用“掌上平板中控系统”,由讲解员对灯光、音效等进行控制,让观众在听讲解时,能有全新的参观体验。
多策并举,延伸宣教触角
(一)“讲”,即专业讲解。讲解是行史馆宣传教育功能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建立起一支由辖内机构员工组成的专兼职讲解员队伍,撰写几套行史解说词,根据参观人员性质及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播”,即口播行史。在提供现场参观服务的同时,也为感兴趣的员工与客户提供“口播版”行史。银行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 “行史我来说”栏目,发动员工以普通话、各地方言口播的3-5分钟的小音频,在全辖员工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
(三)“看”,即观看视频。制作不同时长的几个版本的行史视频,可详可简,供不同参观者选看,也可作为赠品让其带走。在这方面,银行进行多形式的延伸,不仅有“口述行史”视频,也精心录制了5分钟的沙画版行史,在前厅主题墙投影播放,成为该馆的一大亮点。
(四)“读”,即印刷读本。建立学习型行史馆,要持续做好行史馆的编研工作,组织专家对行史进行整理、利用,把零散的史料系统化,编辑成折成册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