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助科技文化融合的力量,朝阳规划艺术馆建造了一间“城市数字会客厅“,这或许已经重新定义了公众与规划馆之间的关系。
城市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文化景观。19世纪中叶,鲁尔区曾是是德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面对工业重污染的满目疮痍,以及信息时代的悄然而至,大批煤矿和钢铁企业进入关闭状态,曾经有多繁荣,后来就又多落寞,德国昔日的心脏地带逐渐衰落。
改造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
改造后的德国鲁尔工业遗产地景
对于重工业区的治理改造,通常的理念都是“在城市中引入自然”,如新建大型的绿地公园。但鲁尔区改造者认为,城市需要的不再是自然化,而是地域化。“修旧如初”的改造思路,让当时的鲁尔改造者重新认识到工业遗产也可以是一种文化地景:保留关键工业景观的鲁尔区,摇身一变成为了融旅游度假、科学展览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亦成为工业毒都向文化之都转变的典型代表。
类似的还有瑞士温特图尔的原Sulzerareal钢厂、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等。如此一来,世界各地都产生了一批具有独特“反差式”美感的城市地景,它们在工业遗产硬朗的框架下,涌动着如水的活力,从而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形成新的文化地标。
工业遗产“腾笼换鸟”之后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北京市朝阳区近2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老旧厂房资源丰富:798、751、莱锦、郎园、塞隆、吉里、竞园、齿轮场等57家老旧厂房,已“腾笼换鸟”变身文创园区,且各有各的出路。
比如由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国有企业组建新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 等。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是首都唯一一处“双遗产”改造再利用项目,亦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
它的前身既是北京市燕山燃气用具厂,也是2008年奥运会沙滩排球主赛场的附属用房,如今已成为朝阳区的一处“秘密花园”:朝阳规划馆艺术馆闹中取静,潜藏在绿意盎然的朝阳公园东侧,茂密的爬山虎下掩藏着昔日工业斑驳的红砖墙。
杨军馆长在成为规划馆的掌舵人之前,是一名专注于数字技术与创意设计的策划人,他像创造艺术品一样经营着规划馆。为了不让规划馆落入孤独的、有距离感的俗套,他用八年的时间,推动规划馆从单一的“展览”走向多元的“艺术”:论坛活动、新品发布、时尚庆典、艺术策展、产业园区等不同形式的文化功能在同一空间聚集、碰撞与发酵,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集聚地。
由三座老厂房排列出的大型T字空间:朝阳规划艺术馆T-space,是国内目前最大最长的T形台
然而,朝阳规划艺术馆所不为人知的,是它的立馆之道:用科技讲述朝阳故事。朝阳规划艺术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可以说,科技融和创意才是它的DNA,这也是为业内人士所称道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
当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
“一所老房子,用最新科技讲述朝阳故事”,这是朝阳规划艺术馆的品牌愿景,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挖掘历史、留存记忆、展示规划、分享经验。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朝阳规划艺术馆在静态的展览之余,增加了更多交互性的展示窗口。
通过数字交互长卷“通惠河揽春图”,公众可以以互动形式,深入了解“网红河”通惠河的漕运文化,“穿越”在历史人文故事河发展轨迹;
“时光轮”用9部影片,呈现朝阳区自1958年建区以来从农业、工业到现代服务业大区的变迁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演变;
用HoloLens可穿戴式移动交互终端,基于物理沙盘加载虚拟图像,构成可交互的3D全息场景;采用朝阳规划艺术馆App的AR导览系统,把小手册上的平面陈列升级为虚拟场景叠加现实世界的交互形式;透过VR眼镜体验超现实的文化景区漫游……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MR演示
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朝阳规划艺术馆想做的,是自主研发更多领先的数字创意产品。
“过去五年一更新的区域数据,现在可以实时更新。”
朝阳区是住建部数字化城市管理及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区。朝阳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早、顶层设计相对成熟,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从2005年开始经历了从数量化城市管理到网格化二级闭环系统的五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人口、用地、建筑量、经济、交通、企业等专题数据库,并自主研发了全模式业务管理模块和城市管理标准,形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监督、管理、执法三权分离的管理经验。
2010年,朝阳规划艺术馆推出全国首创的数字体验产品“数字沙盘”,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仿真等高新技术建立起一个可交互操作的实时虚拟现实环境。2016年,朝阳规划艺术馆对数字沙盘进行了全面升级,推出朝阳·大数据展示中心,推出目的也是对上文中提到的朝阳数字化管理经验进行展示。
基础数据的信息,涵盖了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信息、规划成果、影像数据等多源数据,在此基础上,再对重点区域采集城市实景三维模型,用以展示数字园区、数字街区、数字景区以及数字文化遗产等不同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
具体如何使用呢?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观众,面对巨型的折叠式大屏幕,只需要通过操作台的简单操控,就可以用“上帝视角”来观察所处地区的变化:人口信息、经济数据、产业分布、交通规划等;
对于城市管理者,可以借由这些数据的分析结论,评估、预测朝阳经济社会发展模型,支撑更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举例来讲,朝阳·大数据展示中心所展示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针对城市治理中的报警提示与督查督办功能建立模块,完成网格案件在街道层面的流转处理,真正实现问题的有效监督和解决;
对于朝阳区域内星罗分布的文创园区,朝阳·大数据展示中心综合GIS、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给园区提供企业精准画像,评估园区经济发展状况,帮助判断产业集聚规律和趋势,推动差异性的政策制定,提升园区管理效率;
而对于城市景区,诸如“集成指挥调度和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统一界面下实现对各应用系统,如监控、票务、网络、LED、旅游咨询等的信息获取、操作控制、信息发布,统计分析,解决智慧旅游中本地化服务集成的“最后1公里”问题。
理性的图标数据之外,是更感性的影像传达
运用原生3D拍摄、无人机航拍与360°全景等三种模式,朝阳规划艺术馆用5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城市高清影像数据库,成功拍摄制作了《朝阳最美24小时》城市纪录片。影片记录了鸟巢、水立方、国贸三期、首都机场等朝阳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建筑和人文景观38处,拍摄音像素材3000余小时,留存照片资料近2万张。
延续《朝阳最美24小时》的创作思路,杨馆长向钛媒体透露,他们正在创作一部城市IP电影:《漫游朝阳》,电影讲述了一个滑板少年的奇幻之旅,以卡通画的手法,与CBD核心区、三里屯商业区、奥林匹克公园及大望京地区等12处代表城市建筑进行对话,以展示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时尚风貌。
《朝阳最美24小时》
“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建筑大师对这个城市的想法,比如望京SOHO,比如鸟巢,设计师对建筑的想法,就是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识。朝阳的景观风貌更体现着北京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才是一个城市规划馆应当讲给公众的故事。”杨馆长说。
数字会客厅“约会”更多3D技术从业者
实际上,在2009年建馆之初,朝阳规划艺术馆就提出打造国内首家3D体验中心,如今,展馆的智能化、人性化、体验互动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AR导览
2010年,杨馆长组织创办“中国3D技术与创意博览会”,这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年度品牌活动之一,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城市3D体验中心院线联盟、3D集散中心、3D生态圈、数字创意产业产融联盟等文创品牌,其主要目的在于建设产业协作平台,不定时推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发布数字创意的新技术清单。
去年朝阳规划艺术馆发布的数字创意新技术清单,包含图形图像、人机交互、成像投影、虚拟及增强现实四大类,列出电影虚拟化制作中的现场实时预演系统、数字虚拟演员系统、空气投影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23项技术,可应用在影视动画制作、交互娱乐、虚拟现实、展览展示等多个应用领域。
需求方可以按图索骥,技术拥有方可以主动拓展推广,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共创的平台。每年都在吸引大量的专业观众往返其中。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也被朝阳规划艺术馆自身所吸取,用于研发新的原创作品。但这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规划馆的遗憾。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规划馆的功能定位更多的停留在研发引领,而非产业推广。
因此,朝阳规划艺术馆对于技术、规划、文创团队的建设,格外重视:
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议题,不仅包含空间规划,同时也是经济规划。团队成员要能够“上传下达”,即要对顶层设计了熟于心,同时又能够潜心研究,对照关键技术考虑如何应用落地,其实是不小的挑战。
借助科技文化融合的力量,朝阳规划艺术馆建造了一间“城市数字会客厅“,这或许已经重新定义了公众与规划馆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馆的功能定位,已经沿着静态展馆—多媒体展馆—体验中心的发展路径,进化成为第四代城市规划馆:智慧展馆”,杨馆长对钛媒体说。在粉丝经济和共享经济背景下,第四代展馆模式应基于O2O理念,引入主题性交互项目、虚拟社区及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展示设计,强调“技术共享,移动互联”。
走在前沿的朝阳规划艺术馆,已经为全国各地的同类机构,打造了一个较为领先的“数字馆”样板间。对于普通公众,涵盖影视、艺术、公共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文创活动,赋予他们更多享受城市文化资源的权利。藉由此,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个更国际化、更前沿时尚、更包容多元的北京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