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展览“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于6月9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
今年四月,广州被推举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为配合广州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广州海丝申遗小组办公室、广州市文广新局联合策划主办了《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展览,汇集了广州、江门等地考古出土或博物馆征集的200多件组文物,年代自秦汉至明清横跨两千年,展现了广州六大海丝史迹、出土的历代海丝文物和丰富的历史文献,实证广州自秦汉以来持续不断的海外交往,见证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承载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序厅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
展厅现场
海路畅通两千年
在5月14日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及“广州”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优良港口。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自秦汉至明清,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国之间通过海陆开展经济物品贸易、技术工艺传播、人员和平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
在近两千年的海贸发展过程中,在广州地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海丝遗迹点——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及明清码头、怀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贤古墓,这些遗迹见证了海丝之路的兴起和发展,也是今人回顾海丝历史的珍贵史迹。
秦汉:海丝之路始于秦汉,南越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海贸遗珍见证了这段遥远的历史。
魏晋:汉末晋初,海路贸易繁盛,印度僧侣来华,佛教文化东传,香火延续至今的光孝寺是佛教通过海路在广州登陆并传播的重要见证。
隋唐:隋唐时广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通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海上通道,始建于隋的南海神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怀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贤古墓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和广州对外交往的史迹。
南汉宋元:五代十国南汉时期,岭南相对稳定,广州的海外贸易继续发展。宋代在广州设市舶司,总管南海诸国贸易。宋元时期,往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100多个,广州仍然是南海之滨的重要商贸中心。
明清:明清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从粤海关到十三行商馆,这些明清海外贸易机构的遗迹清晰地展现了广州从古代贸易港向近代通商口岸的转变,广州逐渐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海贸遗珍,见证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商品流通的渠道,许多珍稀的海外珍宝远涉重洋来到广州,为时人所珍爱,为后人所惊叹。
秦汉时期,南越王墓的红海乳香、波斯银盒、非洲大象牙以及金花泡是海路初兴的遗珠,广州汉墓出土的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的香料、玻璃珠玑等“宝物”直接见证了海外货物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发展,胡人俑座灯则是外国人口流动到广州的体现。
南汉国考古是广州的重要发现之一,在南汉德陵、康陵和宫城区出土了一批反映海外交通贸易的典型遗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汉刘岩的陵墓出土的玻璃器。
宋元以后,对外贸易愈加兴旺,大量的陶瓷、丝绸和香料远销国外,为了适应瓷器外销的需要,各地名瓷纷纷运到广州出口,刺激了广州本土的瓷器生产,以生产外销瓷为主、规模宏大的民间窑场西村窑就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清朝禁海令实施后,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是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十多家广州商行的商业区,广州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广彩瓷器、广绣、外销画等“广货”聚集于此,畅销至全球各地,享誉海内外,广州的海外贸易发展到又一个巅峰。
大浪淘沙过后,留存给后人的海贸遗珍不过是当初舶来物品的沧海一粟,但是精湛的西方工艺、充满异域色彩的器形和纹饰,却足以让今人惊叹造物之精雕细琢,不禁让人遥想多年以前,一艘远航归来的货船停泊在广州海岸时所引发的震动和欢呼。
硬件提升,助力海丝大展
为配合海丝申遗,《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展览经过一年多的筹办、近半年的硬件提升和紧张有序的布展,终于要在6月9日与广大市民、游客见面,据了解,6月10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选择这个时间开展,也代表了此次展览主办、承办以及支持单位对以“海丝”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此次展览的三个展厅经过了全面的整修、布置,采用了专业的文物展览,灯光也经过严格的调试和把控,力求展现文物的最佳角度。此外,展览的儿童活动区也进行了全面改造,活动空间较以往有所扩大、互动游戏更加丰富,主题则采用了与展览相关的海洋风格,设置了羽人乘船、丝路历险、压币纪念机、VR探墓等互动游戏,为未成年人观众提供了寓教于乐的绝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