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成都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历经四年取得了显著成果。摸清家底是基础,传承展示是方向。为了充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一普办”积极开展了文物数字化转换工作,搭建起普查成果数字化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和利用普查数据成果。据悉,本次一普的数字化成果将在9月16日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16第七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全面展出。承担了全市文化文物博物馆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重任的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成都市文物数据中心)则会在此次盛会上,带来文博与科技融合的新亮点。
在本届“博博会”上,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将发挥主场优势,采用多角度综合交叉的展现方式。在内容叙事线索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展现成都文物数字化探索的成果,在产品的叙事线索上,从网站、手机、社交平台、VR平台、互联网+等多层次展现,让人们全面了解成都文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实现科技创新,服务升级。今日就让笔者带领读者走进“博博会”,走进成都文博数字展厅,感受其中的新奇乐。
戴上VR眼镜 与成都文化地标零距离
近年来,成都市的文化地标标识越来越多。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街道名、历史建筑、文物遗迹、传统民居等背景的深入挖掘,提炼出城市文化地标,可以展示城市发展历程,定格历史瞬间,固化再现场景,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有利于增加群众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城市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以“唤醒记忆,承载历史”为主题的成都市文化地标数字化应用展示项目已经启动,以点带面、按片区推进,首批文化地标涵盖成都从古蜀时期到民国的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遗址等104处点位。走进成都文博数字展厅,观众将首先看到成都文化地标展示单元。该单元将依托成都3000多年的历史,凸显城市博物馆概念,把成都当做一座博物馆来展示。现场将在地面布置出大幅成都地图,标注出104处文化地标。观众可佩戴VR眼镜,在重点文化地标中虚拟行走参观,透过AR眼镜或手机屏幕,看到地面地图上浮现文化地标的3D模型,也可以使用微信手机摇一摇,实现深度互动了解。
锦点网
将有少年版
为成都市的100多家博物馆、63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4000余件珍贵文物在数字平台上安一个“家”,同时也使得很多具有重要意义却无法长期展览的文物得以与公众见面。这是成都文物人已经在进行的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手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使用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一项工作——搭建成都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锦点网)。在此次博博会上,这个全国首个集文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与展示平台锦点网将推出青少年版——青青锦点。
在此次“博博会”上,锦点项目将展现锦点平台的成果,使用PC/手机、大屏幕的设备,在PC端进行展览。观众透过PC或手机屏幕,虚拟欣赏景点、文物,也可以与三国卡通人物AR合影。在锦点的青少年版展示单元,将展现成都在面向青少年的文化历史教育领域的带头示范效应,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高清摄影、全息等关键技术,展现成都的10件精品文物,观众透过PC或手机屏幕,虚拟欣赏精品文物,透过手机APP,实现与教科书的对接,与历史人物、精品文物的合影等等。
身临其境
参观成都大遗址
市文物信息中心正在进行的大遗址数字化保护是利用激光遥感、三维测绘、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对遗址区域逐级展开三维激光与空间信息测绘工作,形成遗址原始航片、遗址激光点云数据、遗址高清遥感正射影像、遗址数字表面模型、遗址数字线画地形图以及遗址三维全景可视化信息等建设成果,为大遗址保护、考古勘探与发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博博会”上,观众将与这项高科技的技术零距离。智慧博物馆和大遗址保护板块中,观众将直观感受智慧博物馆与大遗址数字化保护成果,并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采用多种展览方式,如大屏幕播放大遗址航拍视频,卫星影像,展现10处重点遗址,提供VR互动体验,甚至VR直播服务,同时采用平面展板展示成果。遥感测绘、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VR)等是需要提供的关键技术,观众将透过VR眼镜或大屏幕,从空中、地面虚拟参观大遗址,了解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
市文物信息中心正在打造“锦城家珍”数字博物馆项目。该项目基于移动APP、微信、微网站、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搭建专题数字博物馆,面向公众生动展示城市馆藏文物精品,提供文物赏析互动服务,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在“博博会”期间,观众也能近距离了解该项目。
此外,在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文创产品。在信息中心的新技术与文创板块,魔幻明信片和魔幻地图,DIY类包括卡通折纸娃娃机、3D打印,未来邮局明信片DIY等互动游戏一个也少不了,让观众爱不释手,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