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首先登陆上海文化广场的多媒体舞台剧《三体》,日前在沪上收获千万票房。作为《三体》小说的首次视觉呈现,同时也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科幻题材的戏剧“试水”,它的运作具有典型意义。
《三体》粉丝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扎克伯格、雷军等人。作为科幻题材的大热IP,近日电影版《三体》上映延期引起了不小关注,先后被传出导演素材被弃、特效团队被更换等消息,更是让粉丝们唏嘘不已。与此同时,《三体》舞台剧版则得到了原著刘慈欣的认可:“《三体》舞台剧的出现很令人兴奋,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据悉,《三体》将在各地展开巡演,并于8月12~14日、8月18~20日分别登陆广州友谊剧院和深圳大剧院。
舞台剧不同于电影,由于受场地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无限的可能,这是科幻类型舞台剧面临的最大问题!电影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呈现,而舞台剧则需要借力于多媒体。毫无疑问的是,新媒体3D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前,3D魔幻多媒体舞台剧《盗墓笔记》就通过裸眼3D的视觉效果玩转全息投影,将舞台变成了魔幻世界。那么,《三体》舞台剧又能怎么玩出新花样?当在舞台剧中加入3D技术,原本只在台下静静欣赏的观众,忽然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又对主创提出了哪些难题和要求?
1.有限舞台如何展现宇宙科幻场景?
实际上,对于这部中国“硬科幻”扛鼎之作改编成的舞台剧,许多铁杆科幻迷在期待之余,此前也有很多担心。
极为宏大、开阔的宇宙观,使《三体》小说富有“史诗”的气质,然而这却是舞台剧版本的最大难点。毕竟,原著中宏大的宇宙世界观和人物之间的感情关系颇为复杂,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呈现原著中的宏大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据悉,为了解决物理空间的局限问题,剧组也动足了脑筋:“我们把整场演出的影像成像空间,扩展到了整个剧院。布景会一直延伸到观众的身旁、头顶。”因此,观众的视线不会单一地投射向舞台中央,而将向四周发散,不时还要抬起头“仰望星空”。到时候,观众会看到三体球体按照小说的描述方式在头顶上运转。其实,剧组这样的空间设计也是希望能让观众产生一种身处宇宙之中的、渺小的感觉。此外,舞台上也将通过“吊威亚”和其他技术,营造出全员失重的感觉,届时还将有无人机“出动”,扮演剧中的某种科幻元素。
在《三体》小说的“粉丝群”中,不乏科学技术研究爱好者甚至天体物理学家,他们免不了对于剧中细节会相当“挑剔”。为此,剧组专门组建了一个“学者资源库”,“关于宇宙闪烁的原理、三体运行的规律,这些涉及基础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问题,我们都会向专业的学者咨询。放心,不会乱来。”
从《三体》舞台剧目前外对公布的场景图来看,历史感与科幻感交融、未来感与真实感并存的效果还是相当突出的。譬如,为了表现三体星人派来的智子频临压迫地球的场景,图中智子既空灵、伶俐又有一种沉重的杀机。智子展开以后呈现银色,存在于黑暗的现实空间之中,美轮美奂又让人觉得不寒而栗。而原文中神秘的红岸基地在夜幕当中,岗哨的灯光彻夜闪亮,巨型的发射器仿佛正在将信号利用太阳反射,发送给外星文明,气势恢宏又充满神秘感。
在舞台剧现场,这些恢弘的场景将搭配特效舞美共同呈现,全息投影、3D Mapping、余光投影等多项舞台特效前沿技术将运用其中。据悉,为了展现智子监控、还原“三日连珠”等原著中的天文奇观,主创团队会利用室内无人机定位系统精准操控两个直径不小于1.8米的无人机,模拟智子在地球进行监控与传输的场景。这种直接运动到了无人机的舞台剧场面调度,在国内舞台剧中属首例。
2、“硬科幻”如何实现舞台“软着陆”?
《三体》舞台剧跟普通的“IP改编”有着很大不同。虽然斩获“雨果奖”、在海外畅销等消息让小说《三体》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但它依然是一部“硬科幻”作品,其知识门槛相对较高。除了一部分“铁杆”粉丝之外,还有更多大众群体并没有读过、或者读完原著。
所以,舞台剧的改编,必须尽可能做到在保留原著核心理念、剧情主干的前提下,把故事讲得深入浅出,让“硬科幻”内容在舞台上找到较“软”的着陆方式。
“舞台剧会沿用小说中的双线叙事,也就是汪淼和叶文洁的两个视角来展开。”按照导演刘方祺的想法,当然,也是戏剧舞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出场人物并不会特别多,而是集中表现原著中最重要的角色,包括叶文洁、汪淼、警察史强、雷政委等。至于在刘慈欣笔下一直没有真正露过脸的三体人,在舞台剧中则不会直接出现。
红岸基地以及巴拿马运河上的轮船,是这次舞台剧重点塑造的两个场景。为了加剧矛盾冲突,剧组还对原著中“古筝计划”切割轮船的剧情作了更为戏剧化的改动,包括对原著中“降临派”伊文斯这个角色进行了大胆的深化,他的命运也会跟小说中完全不同。至于船体被切割,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时下大家都吐槽编剧“毁经典、毁三观”时,《三体》舞台剧剧组请来小说原著作者刘慈欣亲自担任监制,编剧顾奕也耗时半年来打磨剧本并做了数次修改,主要制作团队LotusLee戏剧工作室来策划、投资、承接、制作、执行大众娱乐商业舞台剧为主要工作内容。
按照LotusLee总监张曦的说法,《三体》舞台剧的营销是立体的,除了基础销售额和票房部分,衍生品的成长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即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的舞台转化。未来,三体衍生品比如娃娃、模型、手办等将有可能出现在各大超市、卖场,与票房销售相辅。
3.舞台特效运用不能沦为“电影放映”
据悉,《三体》舞台剧的制作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其制作团队与多媒体舞台剧《盗墓笔记》是同一套班底。虽然“高科技的视觉效果”作为该剧的亮点,但相应的,也引来了不少疑虑:有人担心对“声光电”的过分依赖,会不会让所谓的“舞台剧”变为一场华而不实的“电影”?当下,人人都在标榜着“大IP、大电影、大数据”,在这些貌似华丽的高逼格符号背后,产生好的科幻舞台剧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
刘慈欣的作品中,“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写作手法曾让不少读者叹为观止。这些单纯的依靠3D多媒体,就够了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小说、电视剧、电影被搬到了舞台上,舞台剧的生命周期被无限拉长。一出优秀的舞台剧,除了技术上的支撑,剧本尤为重要,否则单特效制作一项就高达百万打造的“逼格”就只能流于“表面”,难以转化为高票房和高口碑,IP就会被浪费。如何让3D技术在原有的观剧基础上,将每个观众直接与舞台剧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观剧闭环,将是关键所在。
为了最大化还原人物情感表达,这次3D《三体》舞台剧运用了“威亚”技术与舞台装置的动态变化,将全息投影技术与真人演绎相结合。对此,刘方祺强调,舞台剧在视觉效果上的侧重,与影视剧截然不同:“剧场的视效只能给观众一个想象的原点,而不可能像电影一样,逼真、细腻地描摹出全部。我们聚焦的是,怎样用影像的呈现技巧,来激发观众的‘脑补’空间,让他们对原理产生兴趣。”
比如,外星“质子”对人类的监控,是小说中非常核心的一点。但质子有各种形态,它的二维展开、高维转换等视觉效果都很难实现。因此,剧中会将现场观众看剧的实时反应,通过“外星解码”的方式在演出中展现,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被监控感,从而理解质子监控的含义。
发挥技术时代“故事”的力量
现在什么词儿最火?IP。什么IP最火?《三体》。
电影《三体》“难产”,舞台剧《三体》首站11天12场,票房每天都在九成左右。该剧“90后”制作人Lotus Lee自信满满:“舞台剧《三体》明年年初就可以盈利,演个三五年不成问题。”
如何在舞台上体现浩瀚的宇宙?如何在2个小时时间内来演绎内容如此丰富的故事?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作品,《三体》之前并没有在中国舞台上被呈现过,如何找到科幻舞台剧的美学,是这一次刘方祺导演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最大难点。
那些原著里细腻生动的科技场面,以及那些牵涉到天体物理学的元素,如何实体化地展现在普通观众的眼睛里,并通过一个空间有限的舞台去呈现,这不仅是对导演的考验,也是对中国舞台剧首次呈现科幻题材的挑战。在《三体》的舞台呈现中,“浸入式”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三体》舞台剧利用纱幕投影技术,辅以余光投影技术、雾幕投影技术,将真人演绎与道具装置虚实结合、舞台特效与船型道具完美融合,它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视觉奇观,而是一种观剧空间。简要来说,这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自己的面前真的进入了一个“游戏”,并且整个世界就变成了“游戏”,甚至所有的观众坐在那里,自己和身边每一个观众也都进入了“游戏”,这就是三体的“浸入式”:让观众沉浸在世界的无限可能性里。
虽然舞台剧《三体》对外宣传上一直强调耗资数千万的视觉效果,但是作为一位80后导演,刘方祺一再强调“所有效果都是从人物出发的”。
我们已经见过了不少打着视觉效果而情节弱爆的大荧幕作品,这种风气近年来也有入侵舞台圈的趋势。舞台剧必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和情节,而不是纯靠视觉就能支持的。如果纯靠视觉支持,那观众还不如去看动画片,何必花上比去电影院贵上五六倍甚至十倍多的价格来剧场?
“浸入”的实现不仅仅靠技术,还有情感代入。剧中的“拯救派”和“降临派”在导演看来也是两种实现理想方式的一种撞击。当人类知道外星文明之后,你会采取的行动是什么?在原著里,刘慈欣描写了大量的人知道后的不同反应。而舞台剧则采用了把这种反应“极致化”的方式——因为同一个原因,人选择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据悉,在上海场,不少观众在看到“船体切割”的时候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