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在文化遗产界并非新鲜事。从最初仅用于专业的保护和研究,到目前注重为公众服务;从早期的数字博物馆到新近的虚拟体验、APP线上互动等,文化遗产借助数字技术,正日益敞开胸怀,让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去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与“现实”、“物”与“人”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建立起更广泛的“连接”。
高保真数字技术再现敦煌壁画千年神韵 近年来,敦煌壁画精品充分利用了高保真数字技术,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和信息。图为“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资料照片
足不出户品味遗产魅力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可谓蓬勃: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到“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一批数字博物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据记者了解,全国省市及以上级别的博物馆都已建成自己的数字博物馆,馆里举办的大小展览都会在这里呈现。公众足不出户,只需点击移动鼠标,就可以尽情欣赏各种精彩展览。
除了自办博物馆,与专业团队合作,在知名的门户网站推出数字博物馆,是当前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一批“无墙的博物馆”陆续建设起来。2012年1月起,已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200余家博物馆与百度百科合作,在其平台上推出数字博物馆。在这个平台上,各博物馆借助百度百科的团队力量,运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全方位地展现各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及展览。截至今年2月,总参观数超过3600万人次。
湖北省博物馆除了与百度合作外,还于今年6月1日在爱奇异网站上推出其原创的动画片《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表示,将自己的原创影视作品通过网络公开播放,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旨在通过数字媒介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身临其境领略古人生活
3年前,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虚拟考古体验馆对外开放,每年超过3万人参观。今年虚拟考古体验馆升级至2.0版,应用沉浸式体验和VR等新的数字技术,将考古院的发掘现场及考古展览进行实景再现。
戴上体验专用眼镜,仿佛穿越上千年,回到考古现场,哪里是古墓,哪里有陶器,一目了然;在4个投影仪构筑的立体空间里,考古现场仿佛触手可及,高县半边寺摩崖石刻、华蓥安丙墓、万源马三品墓等3个考古现场,只需伸出手,点击影像中的“传送门”就可以完成“穿越”。据统计,升级版再次开放以来,每天参观人数是以前的近两倍,观众停留时间也比之前延长一倍多。观众们认为数字技术可以让他们以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认知考古。
当然,能亲身体验的公众还是有限的,而手机APP则给了更多人参与互动的机会。故宫博物院近两年陆续推出若干款APP,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粉丝。比如,2015年1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年下载量超过30万次。打开APP,只需划动、点击、长按等简单操作,便能获得大量信息。尤其是点击特定人物,如横抱琵琶的李姬、穿蓝色服饰的舞伎时,这些人物就会“复活”,以真人的形式为你弹奏传统南音,跳起梨园舞蹈。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启动2016年度“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据悉,此次申报内容涉及红色故事、国学经典、传统美德、艺术欣赏、畅游遗产、“一带一路”等选题的精品陈列展览数字产品、精品文物数字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
借助最新的数字技术,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古老的文化遗产,不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