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2D到3D,从宽银幕到巨幕……电影技术为了满足人们对现实环境逼真体验的极致追求而不断努力。尤其是新兴的虚拟现实(Vis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与真实环境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空间,让使用者及时、没有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里的事物。应用到电影创作中,即可实现不通过电影院的灯光和空间营造气氛,就使观众获得完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这一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全球电影人的关注,经过几年发展,正逐步实现从资本热炒向市场落地,从晦涩难懂的概念向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真实产品和体验的华丽转身。在给人们带来全新观影感受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语言形态和创作思维,影响着未来电影艺术的发展走向,有人甚至将VR称为电影业下一个五年的大风口。面对如此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电影人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VR电影是否能为电影艺术开启一个崭新的未来?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种完全沉浸、在场交互的观影体验
自2012年首次亮相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以来,VR电影次第涌现,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以圣丹斯电影节为例,这几年其新边界单元的VR影片数量成倍增长:2014年为4部,2015年有9部,今年达33部。据不完全统计,好莱坞已有十多位导演开始试水VR电影制作。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开启了VR电影的破冰之旅,比如兰亭数字联合青年导演林菁菁拍摄制作了时长12分钟的VR微电影《活到最后》,追光动画推出了由米粒导演的VR动画故事短片《再见,表情》。
业界有句话,想象力有多远,VR电影就带你飞多远。那么,观看VR电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视听体验?以卢卡斯电影公司推出的《星球大战》VR版本为例,观众佩戴头戴显示器,目之所及皆为“星球大战”中的外太空场景。他们可以通过陀螺仪的作用扭转头部,随意选择视角。当一个“飞行器”掠过,观众可以从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对这个新奇事物进行观察。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上发布的VR电影《怪兽狂怒》是一个类似于“哥斯拉”的灾难片。导演在拍摄时不断变换拍摄角度,观众既可以近距离观看怪兽打斗,也可以变化视角清楚看到混乱局面中人们的反应,仿佛置身于怪兽侵袭的城市之中,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落到了实处。除了增加观影的在场感,VR电影还能提供一种交互式的观影感受。观众不再是影院里第三视角的“幽灵”,只能静静观察情节的进展。福克斯创新工作室带来的《火星救援》VR体验,让观众扮演剧中被困火星的宇航员,完成各种生存任务。他们甚至可以体验太空零重力环境,在火星上驾驶探测车。可见,VR电影更像是电影的游戏化,观众以穿戴设备、移动终端为媒介,作为“局内人”沉浸甚至参与到情节中,感知不一样的故事进展和结局。
一场电影语言和叙述方式的革故鼎新
相对于3D、巨幕电影等围绕着平面银幕做出的革新,VR电影对视听语言和叙述方式的改变堪称一场革命性的再创造。传统影院电影是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影像,而VR电影由于360度视点的存在,能用影像构建一个三维空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传统电影的景别因边界的消失而消失,这种电影语言的改变直接关涉VR电影如何叙事的问题。例如,特写在传统电影里是一个具有强调功能的景别安排,而VR电影却无法用这个方法控制观众的注意焦点。这成为VR电影拍摄的一大难点:当观众可以随意转换视角,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主线情节中。所以,目前一些VR电影的剧情结构不再按照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展开,而是在电影的某个情节、角色或场景中设置相应的交互节点,让观众选择不同的视角或情节发展走向,并有限度地对故事发生的过程进行介入,改变事件发生的过程。2015年12月开播的首部VR美剧《迷失》对交互叙事进行了探索,它讲述了一位母亲寻找自己女儿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时效性的区域,在它们消失之前观众可以进行缩放,如果观众盯着这些区域看,就能解开一些秘密剧情或发掘出不同的剧情线索。这些交互式的主辅线剧情需要精心的设计安排,对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和编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传统电影以镜头为单位不同,VR电影以场景为单位,需要弱化剪辑存在的痕迹,场景切换也不能太频繁刻意,只能采取交叉渐变、擦除、叠化等方式,否则会破坏观众的方向感和沉浸感体验,甚至产生强烈的眩晕感,使观影无法进行下去。此外,传统电影中的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亦不能在VR电影创作中直接应用。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追光动画的团队在创作《再见,表情》时做了不少探索。他们通过长镜头的纵深和远近调度,避免镜头旋转、抖动,并通过灯光、声音、动作以及场景的自然移动来“提示”观众,从而保证观众能够跟随故事的发展观看而不错过关键点,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观众的眩晕感,同时给观众足够的自由度进行全方位沉浸体验。总之,无论是故事内容、电影语言、叙事方式,VR技术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电影形态,将改写电影的制作规则和理论体系。“VR+电影”或可开启一个全新的电影艺术天地。
一个值得期待又需要警醒的未来图景
面对VR电影的崭新天地,资本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互联网巨头和影视制作公司纷纷投入资金,成立研发制作团队,进行战略布局。然而,VR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尚存在不少欠缺,VR电影更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发展瓶颈有待突破。在内容生产供应方面,现在出品的VR电影多以奇观影像的体验短片为主,例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火星救援》等都推出了VR版预告片。在这里,VR更像是电影宣传造势的好帮手,而非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真人剧情VR长片以及互动叙事模式都尚处在实验阶段,观众观影时容易产生眩晕感和影片造价过高等技术问题也有待解决。不仅如此,有些VR电影制作者贩售高科技概念的热情甚于对内容生产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成长。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褪去华丽的高科技外衣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是最有价值的内核。如何实现从虚到实,在自由的虚拟时空内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故事,才是VR电影创作者最应关注的课题。
我们对VR电影的好奇与期待,也许就像100多年前的人们观看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时的心情那般。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良莠不齐的VR电影作品可以让人在逼真的视听效果之下更深切地感受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魅力,进而引发对社会人生等深刻命题的思考,也可能使人沉迷于过于“奇幻美好”的虚拟世界之中无法自拔。VR技术为电影艺术衍生出无限可能,其中机遇不少,但挑战更多。对此,制作者、艺术家以及电影观众必须积极理性地应对,为构建积极健康的VR电影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