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北京新增133座博物馆,目前备案登记博物馆172座,数量居世界第二,硬件水平已近峰值——
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展陈方式
“近30年,北京共增加了133座博物馆,平均每年新建4到5座。目前,北京地区备案登记的博物馆共有172座,数量居世界第二。 ” 12月16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北京博物馆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说:“1985年以前,北京的正式博物馆只有39座。如今,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北京地区的博物馆都位于全国前列,并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学谙继而谈到:“不难发现,博物馆的硬件水平已经接近峰值,以后应更侧重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才是博物馆持久发展的关键。 ”
以艺术审美指导展览
出色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无疑是博物馆吸引人的核心。但北京博物馆学会陈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陈部主任王瑞却谈到自己作为陈列设计师的角色尴尬。“形式设计是展览内容设计的‘物化’ ,忠实于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必须是对展览内容准确、完整和生动的表达。其中包括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三个阶段。可是,在当下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师日渐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王瑞说,“现行的招投标制度,限制了博物馆人自己做展览的职能,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展览投资大,博物馆花钱多,但设计同质化、平庸化、模式化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很多展览似曾相识,类型展览成为套路。 ”
北京博物馆学会曾在2011年12月召开过一场主题为“策展”的研讨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探讨“形式和内容”的问题。“精品展不能只展示精品,展览工程更不是简单的装修工程,而是要用艺术审美来指导展览。 ”在王瑞看来,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览,就很有新意——充分运用“纸艺”的概念,不仅有再生纸搭建的城池、老北京城楼模型、可活动的城砖、可堆砌的城墙,不断出现的提问更能让小朋友在边玩边学中换一个视角观察和认识北京城,并且对再生纸的环保理念有所了解。
博物馆必须打破传统的展陈方式,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对更为年轻的观众。王瑞还举例说,瑞典的哥德堡艺术博物馆就曾专门举办展览,让观者从前台走到幕后,了解博物馆人的日常工作;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在一块巨大的屏幕上展示该馆陈列的所有藏品,让人们可以用i Pad来策划自己的行程;中国国家大剧院日前举办的“凯旋—— 《阿依达》剧目展” ,则运用戏剧化的空间表现手段,在公共空间安置大型古埃及战船,并结合模型、道具、手稿和影像以跨界的形式呈现歌剧《阿依达》舞台艺术的魅力。
互联网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改变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一处细节: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作为‘万维网’发明者,在一台计算机前,用社交软件发布了一条信息——‘献给每一个人’ ,体育馆内的LED光管随即将文字显示出来。身处移动时代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因为如果没有万维网,上网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北京博物馆学会展览推介交流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物局资料信息部主任祁庆国,从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谈到了博物馆的信息化。
“‘献给每一个人’,这句话也正是公共博物馆最初在欧洲出现的目的——让每个人都享有知识。当互联网真正普及,把知识献给每个人的愿望就能实现了。特别是近20年的时间,信息化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多改变,不只是设备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祁庆国认为,“互联网思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平等分布式结构,意味着每个普通人都拥有很丰富的机会。“每个小博物馆从资源上没有办法与大博物馆抗衡,但在互联网时代,完全有机会打翻身仗。只要内容做得好,服务好,同样可以吸引很多人。 ”
只要内容好,小博物馆也能打翻身仗
小博物馆也能打翻身仗,祁庆国此言不虚。2013年10月刚刚开馆的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时间不长,地方不大,却因为它厚重的人文特色与独特的展陈方式倍受关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说:“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如史家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陈西滢及凌叔华纪念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怀旧生活展厅等,另设多功能厅,主要作为文化沙龙、图书阅览以及社区居民开展活动的场所。 ”
为何要在这条胡同这个院子建博物馆呢?李哲面对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如是回答:“史家胡同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人文厚重,历史丰富,且保留了更多往日的气息。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徐向前、荣毅仁、章士钊、乔冠华等人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诸多老艺术家都曾在此居住。而博物馆身处的小院作为陈西滢和凌叔华的故居,亦是民国前期重要的北京文化沙龙所在,胡适、徐志摩、林徽因、齐白石、辜鸿铭这些文化界名流都曾在此聚散,泰戈尔也曾到访,陈凌二位先生的女儿陈小滢在转让产权时也明确提出应作为公益之用。 ”
在馆舍修缮方面,街道与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共同实施,基金会专门请来外国专家,同居民代表、建筑界人士和北京史学者策划方案,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座原汁原味又独具匠心的花园馆舍。“史家胡同的居民为博物馆倾注了太多的心力与感情。年过八旬的蓝荫海,是居住在此60年的老居民,也是北京人艺的老编剧。他不仅参与设计、联系老艺术家、协助拍摄专题片,还帮助我们与北京人艺博物馆建立了共建关系。凌叔华的外孙秦思源还义务为我们策划了‘胡同声音’展区,让观众在这里,感受往日回响。 ”李哲说,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是没有被定了级别的文物,只有百姓身边的老物件,而且大部分都是周边居民提供的。“很多人站在满满一展厅老物件前,沉浸在回忆中久久无言,我想这种亲切感正是博物馆获得认可的原因——传承老北京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得见往日,望得到未来,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