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剧逐渐成为中国观众关注和喜爱的演艺产品,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从2014年开始,随着电影、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饱和度日益提高,业界开始将目光投向音乐剧产业。
音乐剧市场潜力巨大
“2014年仅北京市的演出市场实现票房收入15亿元,而音乐剧为增长最快的品类。”华创资本合伙人吴海燕表示,看好快速成长的音乐剧市场。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业内专家表示,相对于其它剧场艺术,如歌剧、话剧、舞剧等,音乐剧更容易使观众有亲切感,是一种大众娱乐型艺术,是众多文化门类中最能够产业化的门类。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日趋重视,一直不温不火的音乐剧市场开始发力。在政策的引导支持下,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音乐剧在西方和日韩等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却是偏门的艺术。”在业界人士看来,中国市场有对音乐剧消费的欲望和实力,但目前还是一个市场空白。从商业角度上来说,音乐剧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产品,对于一部上演了二三十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的票房累积,或许比世界上任何一部电影的票房都高。
引进并运营“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巡演的四海一家的总经理田元表示,“借此次《剧院魅影》巡演扩大音乐剧市场的基础,建立国内音乐剧市场的运作标准,让国内音乐剧市场打开一个新格局。”
当前北京大力推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文化产业作为北京去非首都核心功能后重点打造的功能板块,《剧院魅影》等音乐剧的话题性和影响力将带动一波文化市场的热潮,音乐剧市场有望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发力点。
不过,也有业界认为,中国的音乐剧产业面临全面型演出人才稀缺的巨大挑战,中国很少有演员拥有音乐剧需要的唱跳俱佳的功底。中国的音乐剧产业依然不成熟,特别是国内音乐剧缺少长期培育市场的环境和模式。
引进和原创需同时发力
目前,经过原创和国外版权引进等诸多尝试,中国音乐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随着公众对音乐剧接受度和鉴赏力的提高,音乐剧的受众逐渐成熟,对音乐剧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期待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国内音乐剧不缺市场,缺乏的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和专业的团队。未来公司在不断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的同时,加强这些剧目的中文改编,并拿出资金和资源扶持国内的音乐剧原创团队,帮助国产音乐剧快速提升制作水平和市场。”田元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韩国和日本的音乐剧市场都经历了引进经典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音乐剧产业也是从引入原版音乐剧,到制作知名音乐剧的中文版,再到原创中国本土的音乐剧,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化运营日臻成熟。
《剧院魅影》、《猫》、《极致百老汇》等经典国外音乐剧的制作人托本·布鲁克曼曾表示,“中国的市场有其独特性,中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剧院和硬件设备,接下来需要在内容开发方面努力,因为文化产业始终是内容为王。”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音乐剧缺乏原创内容,也是全球音乐剧制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原创音乐剧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还很遥远。
“中国音乐剧不应该走百老汇的老路,而应借音乐剧语言找到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百老汇制作人兰德尔·艾伦·布克认为,没有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即使投入数千万美元也很难吸引观众。
业内人士认为,音乐剧产业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文化方面的对接,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都需要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找到音乐剧语言和观众文化情感的共振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