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影院需求巨大 是大蛋糕更是大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县级市和有条件县城的数字影院建设改造任务。目前,县级电影院建设仍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城观众看电影仍比较困难。
需求潜力有多大?
县城群众也喜欢看电影,这一点毫无疑问,而且口味与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河北一家县级影院的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影院一共有350多个座位,上座率最高时能达到90%,“去年暑期档《功夫熊猫2》上映,观众来了不少;《失恋33天》大热的时候,影院里也都是乐得咯咯笑的年轻人;今年‘情人节’上映影片《love》,早早就有情侣来订票了”。
县级电影市场是一片还未开发的“土地”,先行布局的企业已闻到了收获的芬芳。以广东大地院线为例,它以新兴城市、县级城市为主要阵地,目前旗下已有150多家影院,超过600块银幕,票房收入进入全国10强。大地院线的目标是,到2014年将影院扩展到250家,银幕超过1000块。同为全国10强的浙江时代院线,也加快了进军县级城市的步伐,他们都同样看到了县城观众对大银幕的渴望。
此外,随着数字影院的全面铺开,一个偏僻的县城要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同步拿到拷贝,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而根据目前的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县级影院只要加入院线,就能够与院线中的其他城市影院一起拿到首轮播映的影片,像眼下城市影院热映的《异星战场》、《绣花鞋》,也会同期出现在县城影院的银幕上。
“种树”容易“扎根”难?
然而,县级电影院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记者采访中发现,真正阻碍县级电影院生根发芽的,主要是两大问题:影院叫苦运营难,观众抱怨票价高。
根据国家的县级城市电影院建设标准,10万以下城区人口的县级城市电影院建设总成本约500万元至900万元。而其观影人次一年约为3万至4万。以去年全国城市平均票价37元计算,一个县级影院的年票房收入约110万元至150万元。实际上,县城票价还会低于这个价位。除去给片方、院线分账,影院能自留的部分仅为50%左右,即55万元至75万元。在日常运营中,还有员工工资、水电费、设备维护费等日常性支出,影院难以支撑也是意料之中。
票价方面,山东、河北的几家影院经理都告诉记者,如果票价能降到10元左右,观众就能接受了。可在提供拷贝时,制片方通常对首轮放映的影片有最低票价的限制。近几年国产大片票价通常在30元左右,进口大片的最低限价也有10多元。价格上“一刀切”,但观众却存在收入差距。对月收入3000元至4000元的县城观众而言,看电影更成为难以承受的“奢侈”。
此外,当地观影氛围的营造、观众的培育,以及影院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都制约着县级影院的建设运营。
怎样实现广覆盖?
我国约有2000个县级城市,它们是票房增长的蓄水池和生力军。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电影不仅具有商业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国家才会投巨资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解决了亿万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那么县级影院的建设能否借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经验,走“政府补贴、市场运营”之路?
河北省在全国最先实现县级数字影院全覆盖。他们的经验是,省委宣传部从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1100万元,为每个试点县补贴资金50万元。各试点县一方面抓好配套资金的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影院建设。在建设中,他们为原有的县文化中心、礼堂等增加影院功能,大大节省了成本。在运营中,他们也有所创新,如河北由中联院线担负起对这些影院的规划、设计、设备购置,以及经营、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为其提供部分“无息贷款”供其购买设备;影院方面则通过票房“回缴”的方式逐年还清,相当于“分期还贷”。
对于发行方来说,县级城市的票房本就在现有的票房之外,多的每一分都是“锦上添花”。有影院建议,片方如将票价定得低一点,也将吸引更多县城观众走进影院,也为自己培养更多的潜在客户。分账比例也不妨调整一下,至少县级影院上缴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和营业税可以少一些。如此一来,建设运营县级电影院就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这项传播欢乐的事业。
扫描二维码收听数字展示在线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