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数字敦煌”意义在于永续利用
“数字敦煌”概念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思路。樊锦诗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详解“数字敦煌”的前世今生。
敦煌研究院已经历70年
东方早报:今年是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它对莫高窟文物保护做了哪些工作?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前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主要是创业和守护;第二阶段,是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主要是大规模、全面地抢救性保护;第三阶段是1984年以后扩建的敦煌研究院,进入科学保护时期,这时不仅有科技层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而且还利用高科技开展预防性保护、建档和利用,乃至制定专项保护法规给予保障。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洞窟、塑像和壁画等文物,还有与洞窟相关的窟外自然、人文环境。所以现在是多学科结合的保护,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建筑、环境、生物、计算机等各学科,还有人文学科的研究。
1979年开始,莫高窟正式对游客开放,我们增加了旅游参观服务和石窟管理的繁重任务。从1944年到今年,敦煌研究院正好经历了70年,这70年的主题,是“守护敦煌艺术宝藏,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数字敦煌”30年探索路
东方早报:数字敦煌的发展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樊锦诗:凡被国家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都要求做到“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专门管理机构。做莫高窟的科学记录档案,应一个洞窟做一份档案,那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1 张,共计6张照片,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以6乘492计算,就是近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这在1984年扩建敦煌研究院之前既缺经费、又缺相机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多的照片,其艰巨可想而知。可是当使用这些档案照片时,会很不满足,原因是这些档案照片都是黑白的,壁画却色彩缤纷;照片不够大,壁画的细部无法看清;照片上一些画面和壁画相比已变形。这不禁令人发问:如此精美的敦煌艺术难道没有更好的手段来记录和保存它的全部信息吗?在数字化技术之前,我们还采用过录像记录莫高窟,那时也算比较先进的记录手段了。后来知道,拍摄所用的胶片时间长了要变质,照片会发黄变色,录像也会慢慢消磁。
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提出了要把敦煌数字化,开始我们和中科院的遥感专家合作,由于他们不懂文物,不知道文物怎么拍摄,做出来的数字壁画效果不太理想。但是敦煌数字化这件事得到了科技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拨出专款让我们进行试验。
上世纪末我们开始和国外合作,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拍照、布光和照片拼接,由纽约梅伦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这个项目。四五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专门为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台拍摄佛龛和塑像的相机。本世纪,我们又跟国内的科研单位、大学合作研究敦煌数字化。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现在图像已经达到高清标准,没什么变色。有可能以后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只能以后继续探讨,它是一个永远的探索过程。
数字电影“窟外看窟”
东方早报:即将开放的数字展示中心是什么样子的?
樊锦诗:数字展示中心将放映两部电影,一部叫《千年莫高》,是介绍莫高窟诞生历史背景的高清宽银幕电影;另一部叫《梦幻佛宫》,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文化遗产为题材的实景超高清球幕电影,球幕直径18米。球幕电影通过最新的8K技术,配上音乐、解说和字幕,在20分钟内播放7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让观众身临其境。
东方早报:为什么要使用数字电影这种展示方式呢?
樊锦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莫高窟多数洞窟空间比较狭小;壁画使用的材料是泥土、麦草和木料,质地十分脆弱;洞窟历史久远,彩塑和壁画在缓慢地退化,且时有病害发生。日益增加的游客持续进入洞窟,对洞窟的保护、保存带来极大的挑战。另一个是游客在洞窟里参观体验不够理想,有的洞窟很高看不清,或者有一些特殊的洞窟游客看不到。敦煌研究院的职责是既要保护好莫高窟,又要让游客在莫高窟参观好、体验好,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我们必须统一起来解决保护和旅游之间的矛盾,使保护和旅游两者取得平衡。
多年来只是进洞参观的单一模式,解决不了保护和旅游之间的矛盾。敦煌数字化,给了我们启示,即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数字电影能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做到使游客在窟外看窟。具体来说,游客先到数字展示中心去看前面提到的两部数字电影,看完以后坐车到莫高窟参观洞窟。这还有利于保护洞窟减轻洞窟的开放压力和增加洞窟的承载量。经研究,莫高窟的合理承载量为,以每位游客在莫高窟参观2个小时洞窟计算,一天只能接待近3000人次。有了两部数字电影,可适当减少看洞窟的时间,又使莫高窟接纳的游客数量可以增加到每天6000人次。
数字壁画百年后价值高
东方早报:怎样评价“数字敦煌”的意义?
樊锦诗:数字敦煌的意义就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有抢救文物的意义。莫高窟文物得到保存,通过敦煌数字化,既可以做保护档案,也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还可以为旅游开发数字节目。即使实物退化了,它还在,它的意义是为国家、为人类保存。
什么是永久保存?洞窟内的文物本身价值无与伦比,但实物在缓慢地退化,我们现在采取大量保护办法延缓它的退化、延长它的寿命,但不可能使它永远不变。拿1908年最早的壁画照片跟现状来比,洞窟壁画显然在逐渐地退化。我们如果完成了高保真的数字化莫高窟,形成了高清、形象准确、不变色的敦煌数字档案,只要搞好管理,将可以永远保存下来。越早拍越好,要整窟地拍。现在壁画还在,看数字化壁画好像没觉得什么,可过了10年、20年、50年、100年以后,这些东西如果保存得好,你会觉得,100年前拍下来的价值很高。
什么叫永续利用?一个利用就是档案,拿这个档案与洞窟比对,可以发现洞窟经年累月后的变化。另外可拿它当研究资料。还有一个,我们可以拿它来做不同的展示。所以数字档案的价值不是光保存,它是为了保护、为了研究、为了展示、为了发扬。
扫描二维码收听数字展示在线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