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Google文化学院宣布新增5家中国大陆地区的合作机构——湖北省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龙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华人当代美术馆。迄今为止,谷歌艺术计划已与全球61个国家的700多家文化机构展开合作,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占15席。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透露,央美美术馆也在与谷歌艺术计划接触。不过,他认为,要想让数字化观展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各大展馆还得连续闯过三大关口。
谷歌虚拟展馆360°全景在线展览
国内博物馆多停留在扫码阶段
“展馆的网站绝不是数字美术馆。”在王春辰看来,数字美术馆必须具备两方面要素:一是把藏品做了高清化拍照后放到自家网络上或是第三方网络展示平台,诸如谷歌艺术计划;二是要做数字化展示,让参观者可以在他希望的距离观摩到艺术品暗藏的所有细节。若以此两条标准来衡量,不论国家博物馆还是中国美术馆都还没有自己的数字化展示平台。
“单从新技术运用层面来看,国内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认为,国内博物馆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起步并不晚,只是大多更偏向于那些相对小型的科技平台,比如二维码、微信语音导览,而在更为复杂的新技术展示、研究、保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博物馆、美术馆作为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出发点应该是能为参观者带来哪些便利,而不是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归根结底是一个服务意识问题。”王春辰认为,网站、二维码只能算作数字化1.0版本,虚拟展馆才是数字化2.0版本,“虚拟展馆将彻底改变观看原作的方式。无论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都将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他说,只有升级到新版本,数字化观展才成为可能。
版权保护成为数字化潮流隐忧
谷歌艺术计划方面透露,中国新加入的这5家合作伙伴共带来了1300多件新藏品,其中,包括7幅“十亿像素”作品和超过40个在线展览。 “十亿像素”技术捕捉的图片信息是百万像素相机的一千倍,作品即便不断被放大,也能高清呈现作品的各处细节,即使参观者在实体展厅不方便看到的部分,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得以呈现。
“10亿像素撷取技术”拍摄出的数码艺术品图像
高精度的数字化资源在互联网公开共享是否会助长艺术品侵权的发生,是不少艺术机构担忧的问题。“谷歌只是提供一个公共展示平台,展品版权还是归属于艺术机构。”王春辰说,至于高清化处理后,是否会为剽窃者大开方便之门,“这就要求展馆对每一件走上虚拟展台的作品,都协调好版权使用问题。”不过,他认为,并不能因为担心侵权而将新技术拒之门外。据谷歌艺术计划方面提供的数据,用户在虚拟展示页面平均停留时长8.54分钟,在每件藏品的平均停留时间1.36分钟,“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在实体美术馆逗留的时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数字化观展方式的认可与依赖。”
至于数字美术馆的流行是否会影响到实体美术馆的参观流量,尤伦斯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表示“根本不用担心”。他说,从展示角度讲,二者出发点完全不同,实体美术馆讲究的是展品与空间的关系,属于体验型;虚拟美术馆发挥的是信息导向的作用。先在虚拟展馆了解,再到实体展厅感受,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认知过程。
科技与艺术混合人才缺口巨大
通过谷歌艺术计划推出的能360度拍摄实体展厅的“小推车”,便可以实现只用手指划拉触摸屏就能观看布置精美的博物馆内景,“行走”在各个展厅间如入无人之境。这类可移动拍摄车具有全景镜头,并设有存储设备和电脑,几乎可以在所有质地上实景拍摄。用户只需通过移动鼠标位置,就能够在线上“进入”美术馆内部,随意选择自己中意的展厅浏览、“穿越”。这种技术尤其适合那些暂时无法在公开展厅观看到的作品。“龙美术馆的收藏中,有些是从海外购买回来的中国文物,由于进出口关税等原因,暂时不便回国展出,如果采取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展示,无疑能让更多爱好者一饱眼福。”龙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入谷歌艺术计划后,他们已经上传了400多件藏品,其中就包括公众知晓度颇高的苏轼《功甫帖》,而明成化鸡缸杯随后也将上线。
Google360度虚拟实景拍摄“小推车”
数字美术馆虽然有诸多便利之处,在国内推动得却很缓慢。王春辰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家实体美术馆在数字化转型时,人力和技术力量不足。“虚拟展示远不只是将展品数字化。从策展思路和方式来看,数字化的艺术展和实体的艺术展完全是两码事。虚拟艺术展除了要求策展人拥有艺术方面素养外,还得精通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科技知识,并且在策展过程中合理地加以运用。”在他看来,数字美术馆和虚拟展示的流行,还将催生出新学科,比如数字化艺术策展专业,今后科技与艺术混合型人才将存在不小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