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DCAD过渡到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建筑3DCAD,已成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BIM在国内建筑业形成一股热潮,这离不开前期软件厂商的鼓与呼。作为国内最早专注BIM技术的公司之一,广联达自2008年起,就致力于工程建设信息化领域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日前,记者采访了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BIM中心解决方案部经理、ChinaBIM创始人黄锰钢。
结缘
黄锰钢是2006年接触到BIM的,刚开始主要在高校做些BIM相关的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敏锐地意识到,“BIM将为建筑行业带来一场变革,很有可能是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契机。”为此,2008年,他创办了中国BIM门户网站,随着BIM热度的不断攀升,目前这个网站的访问点击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国内专业的BIM顶尖网站。2011年,黄锰钢加入广联达研究中心,专门从事BIM研究及BIM的咨询实施,与广联达的老客户交流BIM技术,提供各种软件服务。
黄锰钢与广联达的结缘,最早源于buildingSMART国际组织在韩国举行的一次年会。buildingSMART是一个中立化、国际性、独立的服务于BIM全生命周期的非营利组织,旨在促进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参与方间的信息交流与协同合作。buildingSMART经常举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以拉近商业软件公司与工程实践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BIM技术研发创新的效率。当时,广联达是唯一出席年会的国内软件公司。这也为他后来加盟广联达埋下了伏笔。
发展
黄锰钢告诉记者,国内BIM技术的发展已经从1.0阶段迈向了2.0阶段。在BIM1.0阶段,BIM的应用主要以模型创建、模型的可视化、碰撞检查为主,其应用方主要是设计单位、施工企业、BIM咨询公司等,其作用是建筑表达方式的改变,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主要采用MagiCAD等建模类工具。
到了BIM2.0阶段,BIM的应用更加广泛,比如前期的设计分析,施工阶段的生产管理、进度管控、质量管控、成本管控、过程管控等等。BIM2.0的侧重点也从模型创建延展到造价等多个方面。从工具来看,出现了一些应用软件,比如广联达BIM 5D,不建模也可以直接导进模型做些专业的应用。
在黄锰钢看来,BIM2.0区别于BIM1.0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协同工作方面。在BIM2.0阶段,可以实现三个协同:一个项目内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一个项目内多参与方的协同,一个大企业多个管控的协同。这是BIM的优势所在,但因为与旧有的工作模式不够匹配,以至于BIM2.0在无形中增添了些许阻力。
记者了解到,为此,广联达去年与国际知名软件商欧特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研发上正展开一系列的合作,争取在短期内实现各软件数据的互享共赢。此外,邵泉透露说,广联达将全面支持IFC国际标准;广联达的算量软件已经得到了协会认可,支持通用软件实现互导;目前还在积极研发,将争取广联达的每一个软件都能支持与主流软件的导入导出。
优势
首先,是提高项目中标率。黄锰钢告诉记者:“有的客户用广联达的BIM5D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去投标,大大提高了它的中标率;有的客户用了BIM5D产品在试点项目中标后,又用同样的技术模拟连续中标。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其次,是节省成本。黄锰钢介绍说,广联达的BIM5D产品能真正把进度、成本与三维模型关联,也就是说,当进度和成本连动在一起时,用户就能更好地去做好企业人、材、机、资金的管理。“比如劳务工人,在三维施工进度模拟后,BIM5D产品能够准确发现哪个阶段用的劳务工人最多,哪个阶段用的大型机械最多、哪个地方需要的资金量最大。如此一来,企业就知道什么时候调配工人、什么时候调配大型机械、什么时候调配资金。”
最后,是品牌效应。黄锰钢认为,品牌效应是无形的商机,也恰恰是最大的一个商机。不管是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应用了BIM技术以后对品牌的提升及今后的商务活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差距
BIM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无论是在软件开发还是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黄锰钢承认这种差距,但同时也表示,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他认为,目前,要走出BIM应用的困境,还应该在三个方面予以努力。
第一,加大人才培养。除了加强培训之外,还应该注重降低入门门槛,聚焦价值最大的应用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有经验的BIM咨询团队制定实施路径和目标,但实施过程需要以自己的队伍亲自参与为主,而不是花钱请人做“面子工程”,否则自己的队伍得不到锻炼。
第二,降低实施成本。在行业普遍缺乏应用经验,软硬件工具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的BIM应用,增加实施难度和失败的风险。“我们应该首先选择轻量化的BIM工具和最具价值的BIM应用点,小步快跑,用小的投入换取最大化的应用价值。”同时,选择轻量化、价值大的BIM应用,不但可以降低实施周期和成本,还能快速享受应用成果,进而激发应用者的热情。
第三,注重数据积累。规范和标准一定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实践总结出来的。“在BIM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构件库、建模标准、实施方法、协同流程等多方面的总结,逐步将BIM相关工作和成果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这样才能实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他坦言道,国家级标准的制定,犹如平地起高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项目级、企业级、行业级标准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没有项目级标准的积累,何以完成国家级标准的制定?因而,当务之急,大家不是等着国家级标准的出台,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项目,在项目中积累经验,提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