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尚模型打造陕西最大的下沉式水利沙盘
李仪祉,男。出生于1882年2月20日。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中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中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作出贡献。
李仪祉,原名协,字宜之。父亲李桐轩,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剧作家。伯父李仲特,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
李议祉8岁就读,17岁时(1898年)考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深受陕西提学使叶伯皋的赏识,次年被推荐人泾阳崇实书院读书,学习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着作,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曾写下《权论》、《神道设教辟》、《新闺怨》、《女子不缠足歌》等反封建的作品。1900年人三原宏道学堂求学,与于右任结为学友,志同道合,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6年李仪祉和其兄李约祉同在北京京师大学堂读书,由井勿幕介绍同入同盟会。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陕西分会重要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当时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赞誉。
李仪祉青年时期积极参与反清反帝运动。1903年与其兄李约祉帮助于右任逃脱陕西巡抚允升的搜捕。1905年上书清廷御史王步瀛,痛斥他奏请清廷镇压天津、上海工人学生罢工罢课的革命行动,反对美国,要求废除中美关于旅美华侨不平等条约。1908年他上书控告蒲城县知县李体仁残酷镇压学生的罪行,迫使清政府将李体仁革职。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德国学习的李仪祉缀学,辞去柏林东方学院讲授中文的邀请,买了一支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只身回国,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到起义军占领的上海江南制造局习射步枪。后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李转而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术,为发展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奋斗终生。
1937年7月7日发生芦沟桥事变。李仪祉抱病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入陕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在报纸和电台发表文章和讲话,宣传抗日,组织募捐。同时组织渭惠渠、织女渠的施工,以富国强兵的实际行动,支援抗日。终因积劳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市,终年57岁。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他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着述丰厚,多达200余册(篇),尤长诗歌、戏剧,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剧作家。1938年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有五千人挥泪送葬。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称他“德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材甚众。近来开渠、浚河、导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着。”《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于右任为陵园作挽联称:“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建国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李仪祉水利论着选集》,陕西省扩建了仪祉农校、陕西机械学院树立了李仪祉像、径惠管理局扩建了李仪祉陵园,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与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播放了反映李仪祉生平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江河赤子>等。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在1992年隆重举行李仪祉诞生110周年和泾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